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②。
孤帆遠影碧空盡③,唯見長江天際流④。
·注 釋
①黃鶴樓:現(xiàn)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的長江邊上。它不僅是天下的名勝,而且也許是李白和孟浩然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帶有神話色彩。傳說仙人子安曾經(jīng)騎黃鶴到過這里,又云費文偉在此駕鶴登仙。之廣陵:之,這里作動詞,當去或到講。廣陵就是揚州,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qū)最繁華的都會。
②煙花: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說是柳似煙花;一說是暮春三月天艷陽下好像輕煙籠罩一般。
③碧空盡:等于“盡于碧空”。意為在天邊消失了。
④天際流:指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處。
·導讀入境
離別的人物充滿詩意。送行者李白剛出四川不久,年輕快意,憧憬未來;離去者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余歲,名滿天下,陶醉山水。兩位詩人風流瀟灑,自由浪漫,他們的分手愉快而開朗。
孟浩然啊老朋友,要向西告別黃鶴樓而去了。你即將離開了仙人飛天的黃鶴樓,離開那流連聚會的黃鶴樓。在這陽春三月,煙霧迷蒙,繁花似錦之時奔赴揚州。蘭舟緩緩啟動,老兄啊老兄,我不能與你同往,就讓我用目光與你同游。游啊,游啊,直到那一片帆影融入遠處的藍天,我仍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你去的方向。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向天盡頭,向那水天交接的地方奔騰而去。
·賞 析
這首詩沒有王維《渭城曲》依依惜別的低沉,也沒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坦率離聚的剛腸。它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這首送別詩充滿特殊的情味、迷人的詩意。作者是位音樂高手,用“黃鶴樓”、“煙花”、“揚州”作音符,撥動起優(yōu)美的暢想心曲;他又是位繪畫天才,用“孤帆”、“碧空”、“長江”作素材,描繪出愉快的送行彩圖。整首詩,情和景安排得水乳交融,疏淡中又顯得綿綿無盡。
首句不僅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能激起人們種種美麗的聯(lián)想。在這里詩人曾聚會,仙人曾飛天,老友將出行……于是點出黃鶴樓便增加了那種愉悅、浪漫的氣氛。
第二句,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更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濃郁迷離。柳如煙,花似錦,陽春三月,景色迷人。“煙花三月”,不僅再現(xiàn)了時令的艷麗,而且讓人體味開元盛世的繁榮。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怎能不是煙花之地呢? 這句其實也道出了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的。
詩的最后兩句表面上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滿載詩意的細節(jié)。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中,詩人目送孤帆遠影,直到消失在碧空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在神馳目注,這才見到一江春水,浩浩東去。作者的心潮起伏,也恰似這浩浩東去的江水。這里,離別的詩意、送友的深情、瀟灑的暢想、愉快的向往,都被這景、這畫、這翹首凝望的細節(jié)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思考題
1.同樣是懷念親友,李白這首詩寫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而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卻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你認為這兩種寫法有什么異同點? 各有什么特色?
2.李白的詩友孟浩然,以寫“清詩”著稱,而李白這首送他去揚州的詩,如果從情與景的安排上來看,能否也稱得上是“清詩”? 請你談談自己的體會。
上一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贈汪倫》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