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歐陽修《祭尹師魯文》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維年月日,具官歐陽修謹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師魯十二兄之靈,曰:
嗟乎師魯! 辯足以窮萬物,而不能當一獄吏; 志可以狹四海,而無所措其一身。窮山之崖,野水之濱,猿猱之窟,麋鹿之群,猶不能容于其閑兮,遂即萬鬼而為鄰。嗟乎師魯! 世之惡子之多,未必若愛子者之眾。何其窮而至此兮? 得非命在乎天而不在乎人?
方其奔顛斥逐,困厄艱屯,舉世皆冤,而語言未嘗以自及; 以窮至死,而妻子不見其悲忻。用舍進退,屈伸語默。夫何能然? 乃學之力。至其握手為訣,隱幾待終,顏色不變,笑言從容。死生之間,既已能通于性命; 憂患之至,宜其不累于心胸。
自子云逝,善人宜哀。子能自達,予又何悲? 惟其師友之益,平生之舊,情之難忘,言不可究。
嗟乎師魯! 自古有死,皆歸無物。惟圣與賢,雖埋不沒。尤于文章,焯若星日。子之所為,后世師法。雖嗣子尚幼,未足以付予,而世人藏之,庶可無于墜失。
子于眾人,最愛予文。寓辭千里,侑此一罇。冀以慰子,聞乎不聞?尚饗。
《祭尹師魯文》是歐陽修慶歷八年(1048)為已故好友尹洙所寫的一篇祭文。敘事懷人,情致哀婉深沉,在反復感嘆之中,表達了對朋友無限的哀思,讀來凄惻動人。
尹洙,字師魯,洛陽人,是宋初古文運動的開拓者,對歐陽修棄駢文作古文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影響,受到歐陽修的推崇。他是一位襟懷磊落、見識超絕、才華卓越的人物,然而命運多乖,屢遭貶斥,于47歲時染病而死。歐陽修為此深感痛惜,在《祭尹師魯文》中哀嘆尹師魯懷才不遇的不幸溢于言表,同時又在詠嘆朋友生死禍福不系于心的達觀態(tài)度中,體現(xiàn)出尹師魯?shù)谋瘎⌒陨剩瑥亩拱@聲中又添悲憤之意。
在哀悼之辭的第一段,歐陽修先講尹師魯窮困至死大概是天命所致。在這里,作者用筆曲折變化,靈活流暢。首先感嘆尹師魯被貶以至死,空有奇?zhèn)サ霓q才和志向。作者不無遺憾地說,師魯呀,你那雄辯的才能能夠推究萬物的道理,卻不能對付一個審判案件的官吏,你那遠大志向可以超越四海之外,卻沒有辦法來安排自己一人的命運。然而這并非僅僅是生不由己,接下來,作者又寫到死,尹師魯在死后也可謂無安身之處。荒涼的山崖,僻遠的水邊,猿猴的洞穴,麋鹿的族群,這些地方都沒有死者容身的地方,亡者只好在千萬鬼魂那里,去和他們?yōu)榘樽鲟従印H绱艘粚懀D時如風雨波濤驟來,表現(xiàn)出尹師魯?shù)纳c死悲涼之至,可謂文章妙筆所在,就是說隨貶謫過后的是死亡的到來,被貶本是身不由己,何況在死后更無力安置自己。于此,作者深為尹師魯惺惺而惜,為尹師魯扼腕不平。不過作者不用直敘直議之筆來寫自己的悲哀之情,而是用天命來寬解自己,從而更強調了悲憤之意。作者寫道,師魯呀,世上憎惡你的人數(shù)很多,也未必如喜愛你的人多,那么你為什么會走投無路到了這般地步呢,難道說人的命運確是由天命決定,而不是由人安排嗎?這疑問不答自明,從這里不難看出作者的真情。
第二段是講尹師魯如何不以其得失生死而動心。這里歐陽修是以議論之筆來代敘事之筆,在議論中委曲抒情。面對著尹師魯貶謫遭斥,奔波挫折,困窘艱難,盡管天下的人都為之冤情鳴不平,而他自己卻在言談話語中從不提及這些。即使到了走投無路以至葬送生命的時候,連他的妻子兒女也始終沒有看到他流露出過悲哀和歡欣。尹師魯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無論是任用或廢棄,晉升或貶降,壓抑或伸展,說話或緘默,都始終如一,那么尹師魯怎么具有這樣的修養(yǎng)呢?歐陽修認為這是學識的功力。因而他在遭貶而死時也是一樣。他可以在垂危之際與朋友握手告別,他可以依伏幾案等待壽終。面對死亡,他神色不變,猶如平時一樣談笑從容。對于尹師魯來說,如果可以在生死關頭之際覺悟到了天命所在,那么每當?shù)溁紒砼R之時,自然就會做到內心恬靜。也就是說,既然連死生都可以無動于心,更何況禍福之憂患呢。在此,作者僅就尹師魯從容地對待死亡的情節(jié)來寫尹師魯生死禍福不系于心的達觀態(tài)度,實在是一妙筆。如果是反過來先寫尹師魯無所憂患而不怕死生,聽天由命,那么就會顯得呆板乏味,落于平俗。
第三段是講尹師魯雖然可以做到不為死生而憂慮,但是作為他的朋友,作者卻不能忘懷舊情。尹師魯逝世后,所有善良的人們都會悲哀。作者先道出應為亡朋哀悼之理,不過接下來,卻又使筆一轉,從尹師魯達觀自處的生活態(tài)度,告說自己何必為之傷懷。那么就真是不為亡友哀歌傷情了嗎?作者在這里又把筆一折,感嘆與這位政治上的同志、文學上的良師和知交的舊情往事。對于作者來說,對尹師魯?shù)纳钋兄榭傠y以忘懷。其情之深,其意之切,難以用語言來表達。不難看出,作者在此是力圖通過章法的變化使他的一片情懷曲折盡致。
第四段是講尹師魯?shù)奈恼卤貍饔诤笫馈J雷儫o涯,人生有盡,自古以來人皆有死,死后也都會歸于烏有。不過,若是圣人賢士雖死猶在,肉體埋入地下,化為塵土,其名聲不會泯滅。尤其是他們所留下來的文章,放射光芒如日月星輝。當然,尹師魯?shù)脑娢囊部胺Q為后世楷模,流傳于世。雖然他的遺孤年紀尚小,不能將詩文交付給他,但是若讓世人收藏其詩文,也是不會失傳的。寫到此處,作者在從他對亡友遺作的態(tài)度中,又把對朋友的情意融匯在其中。可以說,一情一意無所不有。
第五段是說歐陽修不忘舊交,呤詠揮毫,把對故人的情懷表現(xiàn)于祭文,告慰亡靈。這樣一來,在文章結尾處就又添加了一層情誼。
這篇祭文文前有序,文中用四言、六言或騷體句抒發(fā)作者的惋惜哀傷之情,文末用“尚饗”一詞收尾。在這篇感情深沉,凄惻動人的祭文中,對朋友懷才不遇的不幸遭際和生死禍福不系于心的達觀態(tài)度,反復感嘆,曲折盡致。為了使哀悼之情淋漓盡致,作者巧妙構思筆力曲折,議論迂徐。可以說全篇用議論代替了敘事抒情,但在議論中又有事有情,不乏感人之力。
上一篇:韓愈《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轍《祭文與可學士文》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