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門
作者: 張毅蓉 【本書體例】
【原文】:
衡門(1)之下,可以棲遲(2)。泌之(3)洋洋(4),可以樂饑(5)。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6)?豈其取妻,必齊之姜(7)?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8)?
【鑒賞】:
歷代學者對《衡門》的主題都提出過諸多解說。《毛序》、《正義》等認為,是以僖公愿而無立志,故作是詩以“誘掖其君”,《詩集傳》認為是“隱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此種解說為歷來許多注家進一步申述;余冠英《詩經選譯》認為是“表現安貧寡欲的思想”;袁梅《詩經譯注》認為:“這是古代青年男女相互悅慕之辭”;郭沫若說“這首詩也是一位餓飯的破落的貴族作的”;《詩經全譯》認為這是“破落貴族的自我安慰之作”。
那么,它的主題究竟是什么呢?讓我們通過分析來確定吧。
全詩共三章。第一章:“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水洋洋,可以樂饑”。是說一根橫木搭成門,就可以作為立足之地,安身之所;欣賞蕩漾的清泉水也可以充饑。第一句從居住方面來說自己居處不嫌簡陋;第二句從飲食方面來說自己飲食不厭其簡。那時,住高樓朱門者有之,飲瓊漿玉液,食山珍海味者亦有之,而“詩人”“所處者不過衡茅陋室,所飲者不過泌水悠洋”(方玉潤《詩經原始》)。相比之下,“詩人”可謂貧矣,賤矣!然而,他卻不求富貴,甘于貧賤,大有孔子“蔬食,飲水,曲肱而枕,樂在其中”之意,表現出了通達無求,超然自樂,世人皆富我獨貧的拔俗思想,難怪后來有許多知識分子都以“衡門棲遲”,“泌水樂饑”的典故來自勉自勵。
“春秋時代,社會上有少數知識分子,甘于貧賤,不求富貴,后人稱之為隱士。這首詩就是隱士所作,抒寫他的志趣”(高亨《詩經今注》)。
第二、三章以“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起興,比說自己娶妻不必非吃黃河里產的名貴的魴與鯉。齊之姜是當時齊國最有權勢的姜姓貴族;宋之子是宋國最上層的子姓貴族。齊之姜、宋之子在此是泛指地位顯赫,權勢盛大的貴族之女。封建婚姻最重門第所謂門當戶對。只有名門望族才有可能與姜姓子姓聯姻,結為秦晉之好。從詩中可看出,“隱者”既非名門也非望族,但他不慕權貴,與封建婚姻觀截然相對,提出“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取妻,必宋之子”?流露出了不羨慕權貴以及對封建婚姻的不滿和蔑視的思想。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這首詩是隱士所作,“隱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表現了隱者甘貧守賤,不慕權貴,對封建婚姻充滿蔑視的思想,同時也隱隱透露出了對當時社會及其風氣的憤懣與斥責。如透過第一章的言外之意,就可看到深藏于隱者心中的憤怒。
這首詩在形式上既有《詩經》的某些特色又自有其靈活之處。首章獨不用比興,且不與后兩章形成復沓,而是開篇即直言居住,飲食不嫌其簡陋。這樣寫,隱士的安貧無求,隨遇安分的志趣便給讀者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令人欽敬。以下兩章采用復沓,以食魚不必魴與鯉言說娶妻不必大家閨秀,表現了隱者寡欲無求,不事權貴,藐視封建婚姻的思想。兩章反復詠唱,加強了抒情效果。
這首詩,對后代既有過積極影響又有過消極影響,所以,今天我們重讀此詩時,一定要看到它的雙重性,棄其不足,揚其所長。
上一篇:《行露》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袍中詩》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