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侯方域文《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仆竊聞君子處己,不欲自恕而苛責他人以非其道。今執事之于仆,乃有不然者,愿為執事陳之。
執事,仆之父行也,神宗之末,與大人同朝,相得甚歡。其后乃有欲終事執事而不能者,執事當自追憶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歸,仆時方少,每侍,未嘗不念執事之才,而嗟惜者彌日。及仆稍長,知讀書,求友金陵,將戒途,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雖于我為后進,我常心重之。汝至,當以為師。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當持刺拜于床下。”語不及執事。及至金陵,則成公已得罪去,僅見方公,而其子以智者,仆之夙交也,以此晨夕過從。執事與方公,同為父行,理當謁。然而不敢者,執事當自追憶其故,不必仆言之也。今執事乃責仆與方公厚,而與執事薄。噫,亦過矣。
忽一日,有王將軍過仆甚恭。每一至,必邀仆為詩歌,既得之,必喜。而為仆貰酒奏伎,招游舫,攜山屐,殷殷積旬不倦。仆初不解,既而疑以問將軍。將軍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祿所愿納交于君者也,光祿方為諸君所詬,愿更以道之君之友陳君定生、吳君次尾,庶稍湔乎。”仆斂容謝之曰:“光祿身為貴卿,又不少佳賓客,足自娛,安用此二三書生為哉! 仆道之兩君,必重為兩君所絕。若仆獨私從光祿游,又竊恐無益光祿。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絕矣。”凡此皆仆平心稱量,自以為未甚太過,而執事顧含怒不已,仆誠無所逃罪矣。
昨夜方寢,而楊令君文驄叩門過仆曰:“左將軍兵且來,都人洶洶,阮光祿揚言于清議堂,云子與有舊,且應之于內,子盍行乎?”仆乃知執事不獨見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滅而后快也。仆與左誠有舊,亦已奉熊尚書之教,馳書止之,其心事尚不可知。若其犯順,則賊也;仆誠應之于內,亦賊也。士君子稍知禮義,何至甘心作賊。萬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窮,倒行而逆施,若昔日干兒義孫之徒,計無復之,容出于此。而仆豈其人耶! 何執事文織之深也!
竊怪執事常愿下交天下士,而展轉蹉跎,乃至嫁禍而滅人之族,亦甚違其本念。倘一旦追憶天下士所以相遠之故,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靜待之數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心事果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執事之門。仆果見天下士接踵而至執事之門,亦必且隨屬其后,長揖謝過,豈為晚乎? 而奈何陰毒左計一至于此!仆今已遭亂無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獨惜執事忮機一動,長伏草莽則已,萬一復得志,必至殺盡天下以酬其宿所不快。則是使天下士終不復至執事之門,而后世操簡書以議執事者,不能如仆之詞微而義婉也。
仆且去,可以不言,然恐執事不察,終謂仆于長者傲,故敢述其區區,不宣。
(據四部備要本《壯悔堂文集》,下同)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文學家。與汪琬、魏禧齊名,為古文三家之一。其祖父執蒲、父恂、叔父恪,明代都做過京官,皆以東林忤閹黨先后被排斥罷職,其父侯恂甚至兩度坐獄。方域“生而穎導,讀書嘗兼數人”。少時隨父在京師,曾得到名儒倪元璐的指點。
侯方域二十一歲,游學江左,寓居金陵。當時交游的,都是雄俊之士。他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如皋冒辟疆矜名節,持正論,品覈執政,裁量公卿,時稱四公子。南明弘光朝,閹黨遺孽阮大鋮興大獄,欲盡殺復社黨人。方域渡揚子江,依史可法、高杰得免。二十六歲假道宜興訪陳貞慧,阮大鋮派人就貞慧舍捕方域。清兵下江南,弘光出亡,獄始得解。
明亡后,方域避居家鄉,重組雪苑社,與賈開宋、徐作肅、徐世琛、徐鄰唐、宋犖等常在一起談詩論文。清順治八年,侯方域三十四歲,其時退居家鄉已七年。這年他參加河南鄉試,本獲第一名,因被忌者所阻,斥置副榜。入清后,侯方域參加了鄉試,無疑是有失氣節的行為。然其五世孫侯洵所撰年譜中記:“當事欲案治公以及于司徒公者有司,趨應省試方解。”若果真如此,似乎又有些情有可原了。順治九年,侯方域最后一次去江南,拜訪了隱居宜興的陳貞慧,致書吳梅村,懇切勸阻其出仕清廷。這一年,他還為抗清不屈被殺的任源邃等人立傳。寫《哀辭九章》,悼念其師友倪元璐、周風翔、練國事、史可法等。順治十一年,侯方域三十七歲,病卒于商丘南園。遺著有《壯悔堂文集》和《四憶堂詩集》。
侯方域的文章在清初享有很高的聲譽。其文雄駿不群,灑脫奔放。初觀如不系之舟,可以隨清流,泛微波,任情東西,甚至可逐狂濤順流而下。然而汪洋恣肆也罷,清波泛漪也罷,最后總要自然地、適時地駛進它的碼頭。它使人突然明白,這不系之舟原來是航向極準極確的。這是極強的邏輯力量所致,非一般水平所能達到。在文學理論方面,侯方域主張“運骨于氣”。他解釋說:“運骨于氣者,如縱舟長江大海間。其中煙嶼星島往往可自成一都會。即颶風忽起,波濤萬狀,樂泊西注,未知所底,茍能操舵覘星,主意不亂,亦自可免漂溺之失,此韓、歐諸子所以獨嵯峨于中流也。”(《與任王谷論文書》)他對“文必秦漢”的論調持批評態度,認為舍八家趨先秦,是“不筏而問津,無羽翼而思飛舉”(同上文)。堅持了文學的發展觀。他的這些主張,在當時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侯方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糾正了明代古文之弊,恢復了唐宋八家的正統。宋犖《侯朝宗本傳》云:“明季古文辭,自嘉、隆諸子,貌為秦漢,稍不厭眾望,后乃爭矯之;而矯之者,變逾下。明文極敝,以迄于亡。朝宗始倡韓歐之學于舉世不為之日,遂以古文雄一時。”徐鄰唐《壯悔堂文集序》云:“文之所以三百年支曼無章者,夢陽、景明之過也,而世猶莫之悟也。惟侯子文,奉馬遷為高曾,而實宗乎昌黎、柳州、廬陵、眉山諸子,一氣磅礴,百折不移,雖舉世不喻,未有以易之也。”侯方域的散文經歷了一個由華靡到沉郁的過程。其散文的趨于成熟當在重建雪苑社前后。
《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一文選自《壯悔堂文集》。閹黨余孽阮大鋮曾企圖拉攏侯方域,以洗刷自己的罪行,遭到拒絕。清兵入關后,福王立于南京,阮大鋮欲加害侯方域。侯在癸未年(崇禎十七年)逃離南京時,寫了這封著名的信,義正辭嚴地譴責了阮大鋮。崇禎元年,阮大鋮曾官光祿卿,故稱阮光祿。
文章開頭就提出了君子處己的原則:“不欲自恕而苛責他人以非其道。”筆鋒一轉“今執事之于仆乃有不然者”,直截了當地指責阮大鋮違背了君子之道。以此引領全文,開門見山,語言犀利,有咄咄逼人之勢。接著舉了與之疏遠的事:“其后乃有欲終事執事而不能者”,“執事與方公同為父行,理當謁,然而不敢者”。不能親與不敢親,均未說明原因。而在“不能”與“不敢”之后,兩次均寫“執事當自追憶其故,不必仆言之也”。這里用語含蓄,妙在讓阮大鋮自己追憶,疏遠緣由不言而喻。此段文字還采用了對比反襯手法,表明愛憎親疏。如“及仆稍長,知讀書,求友金陵,將戒途,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雖于我為后進,我常心重之,汝至當以為師。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當持刺拜于床下’”。這是何等親切。而對昔日同朝又相得甚歡的阮大鋮則不置一言,“語不及執事”,寥寥五字冷語刺骨,愛憎立見。
至此,文章層層逼進,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譴責對方。先談阮大鋮收買拉攏不成而含恨不已。阮大鋮曾依附魏忠賢,造《百官圖》殘殺楊漣、左光斗等。閹黨敗后,被廢為民,后屏居金陵,謀復用。諸名士共檄大鋮罪,作《留都防亂揭》,宜興陳貞慧和貴池吳應箕是主要發起人。大鋮愧且慮,然無可如何,知方域與二人相善,乃屬其客來交歡,方域察覺后,就斷然表示拒絕。理由是“光祿身為貴卿,又不少佳賓客,足自娛,安用此二三書生為哉。仆道之兩君,必重為兩君所絕。若仆獨私從光祿游,又竊恐無益光祿”。語氣婉而切,理由充足,無懈可擊。“凡此皆仆平心稱量,自以為未甚太過,而執事顧含怒不已,仆誠無所逃罪矣”。指斥對方“含怒不已”毫無道理。寫到這里又進一層指責阮大鋮陷害的陰謀。崇禎十六年,左良玉軍襄陽,以糧盡移駐九江,欲趨南京。阮大鋮在清議堂,揚言侯方域與左良玉關系密切,有內應之嫌。阮大鋮這一手是十分狠毒的,正如文中說的:“仆乃知執事不獨見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滅而后快也。”幸虧有好心人楊文驄將這一情況透露給侯方域,促使侯方域及時逃離金陵,才避免了這場殺身之禍。侯方域在信中用事實駁斥了內應之說,”仆與左誠有舊,亦已奉熊尚書之教,馳書止之。”事實俱在,蟊賊無中生有,造謠中傷,激起侯方域滿腔怒火,以其恣肆文筆寫道:“若具犯順則賊也,仆誠應之于內,亦賊也。士君子稍知禮義,何止甘心作賊? 萬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窮,倒行而逆施,若昔日干兒義孫之徒,計無復之,容出于此,而仆豈其人耶?何執事文織之深也!”直如指面唾罵,痛快淋漓之至。
其后一段,明為開導,實為譏誚嘲弄。以“竊怪執事常愿下交天下士”開頭,接著就指出其“展轉蹉跎,乃至嫁禍而滅人之族,亦甚違其本念”。欲擒先縱,寬一步愈緊一步,引出下面一連串開導的推理句式。當然,侯方域知道阮大鋮是決不會按照這個邏輯推理發展的。正如文中指出的:“獨惜執事忮機一動,長伏草莽則已,萬一復得志,必至殺盡天下,以酬其宿所不快。”結果是怎樣呢?“天下士終不復至執事之門”。這里與前文“亦甚違其本念”相應,“愿下交天下士”成了可笑的事。特別是“后世操簡書以議執事者,不能如仆之詞微而義婉也”一句,真要令人拍案叫絕。他好像知道后來必定出部《桃花扇》,讓臺上臺下把阮大鋮罵得遺臭萬年一樣。
本文結尾語氣溫和,說明匆匆留書的緣由“恐執事不察,終謂仆于長者傲,故敢述其區區”。說得何其婉轉! 實際是怒氣填膺,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如今把蔑視與怒氣一泄無余,讓你阮大鋮臉紅去吧,尷尬去吧! 至此,說也說盡,揭也揭透,文章便戛然而止。
這封信是侯方域離金陵前留下的,是懷著激動、氣憤的心情寫成的。從那措辭委婉而暗含鋒芒的字里行間,我們感到的是作者清醒的頭腦與冷靜的態度,又感到那種因正義在握而顯示的不驚不怒的輕松與瀟灑,甚至有詼諧與幽默在。當然,在這輕松瀟灑、詼諧幽默之底所蘊含的,是對誣陷者極端的鄙視和凌厲的貶斥。這正表現了侯方域為人的機敏與修養,更表現了他作為著名散文大家的非凡才氣和高超的文字水平。侯方域的好友賈開宗對這封信有過這樣的評語:“此書為朝宗黨禍之始,幾殺其身,然其文其人,千載而下猶想見之。”的確,我們今天讀起這封著名的信時,是能想見其文其人的。
上一篇:陶淵明詩《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韓愈文《祭十二郎文》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