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王風)》言情贈友詩歌
彼采葛兮①,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②,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③,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 《詩經(jīng)·王風》 中的一首小詩。《詩序》 說: “ 《采葛》 ,懼讒也。”這解說與詩意全不相干,當是 《詩序》作者為了 “政教美刺”的目的,強為附會的。其實,這首詩懷人的主旨是十分明晰的,詩中 “采葛”、“采蕭”、“采艾”之類的野外采集活動,春秋時代通常是由婦女擔當?shù)摹?jù)此,我們可以斷定所懷之人是一位女性。懷者為誰,詩中雖無可資尋覓的線索,但我們有理由推測必是一位青年男子。這是因為小詩所表達的深篤的思念之情早已超出了一般友情的范圍,只有處在熱戀中的情侶才有理由相互思念到如此迷惘的程度。因此,古今研究 《詩經(jīng)》的人,多不信 《詩序》之說而斷定這是一首情詩,當是有見地的。
全詩九句,分三節(jié)往返疊唱層層遞進,表達出致深的思念之情。葛、蕭、艾是三種植物,有人根據(jù)它們織布、祭祀、治病的功用而推斷詩人深深追慕的女子,是一位勤勞善良的姑娘。其實,這首詩未必需要如此實解。讀詩過于求實有時是要破壞詩的意境和韻味的。這里的葛、蕭、艾不過泛指而已,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某種托言。總之鐘情的人兒已經(jīng)離別,詩的重點正是抒寫這離別后執(zhí)著思念、無法解脫的情懷。“三月”、“三秋”、“三歲”皆相對 “一日”而言,古人因谷經(jīng)秋而熟,故以 “秋”為年,后代又有以三秋指秋季三個月的,但從這首詩逐一遞增的情緒來看,則 “三秋”既不是三年,也不是三月,而是三季,即九個月。如此理解,則詩人相思之情如瓊漿美酒,經(jīng)久愈醇的特點便躍然目下。
這首詩在以抒情為基本傳統(tǒng)的中國詩歌之中,也許算不得上品,不獨與后代那些情意綿長、委曲動人的詩詞名篇無法比肩,即使在 《詩經(jīng)》 情詩中也自有意境、情韻遠過于它的佳作。但是,它卻有自己的藝術生命與活力,它的藝術價值更主要表現(xiàn)在它創(chuàng)造出千古名句: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jīng)》以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精神追求盡管發(fā)生過無數(shù)次變化,但是每當人們思念親友愛人殷切之極時,總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 “一日三秋”的慨嘆。一句簡單的詩,數(shù)千年來在無數(shù)人的心中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它必然有喚起人們心靈顫動的力度。這力度正在于它以極精煉的藝術語言撥動了億萬人情感域地里隱藏致深的旋律。親情本是人性中最本原的特質之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兄弟朋友的離別尚且令人黯然銷魂,熱戀中情人的離別相思之苦當是不言自明的。朱熹 《詩集傳》 在評這句詩時說: “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未久而似久,一日如三秋,感覺與實際發(fā)生了極大的偏差,這里自然有藝術的夸飾,但讀者卻絕不會止于夸飾的理解。愛得愈深、憶得愈切,憶念之極,心理上自會出現(xiàn)一種迷狂狀態(tài),以致一日有如三月、三秋,三歲了。
中國詩歌講究比興二法,講究形象和意境。但這首詩既無明顯的比興也看不出鮮明的形象。朱熹認為通篇用 “賦”,因此它在表現(xiàn)上的主要特點是 “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不過,這首詩的敘述卻是極有特點的,它并不簡單地陳說,而是融議論與抒情于陳說之中。“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等句,既述說了情人離別之苦,又揭示了詩人內心深處對于純真愛情的執(zhí)著與專注,還抒寫了兩顆正在撞擊著的年輕心靈深沉而綿長的情韻。因而,極簡單的詩句便能蘊含豐富的內容和致深的情感,讀來別有趣味。
注釋
①葛: 植物名。根可入藥,皮可制纖維織夏布。②蕭: 植物名。蒿類,有香氣,古人祭祀熏蕭。③艾: 植物名。莖葉干后可灸用。
上一篇:《酬樂天書懷見寄》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重送裴郎中貶吉州》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