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別離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是王勃在長安任職時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州上任的詩。詩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道出了友情為重的心聲,成為千古名句。
首聯(lián)“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首句寫別友之處,次句寫友往之地。長安城在三秦的拱衛(wèi)之中,“三秦”指陜西一帶廣闊的地區(qū),“五津”指長江在蜀中一段的五個渡口,用來指代蜀州。城闕,顯示了都城的巍峨;風(fēng)煙,流露著迷茫。一個“望”字,將兩處連結(jié),既表明兩地相隔遙遠,又瞻念著友人的前途。同時依依惜別之情溢于言表。
頷聯(lián)“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是上文的自然發(fā)展。“離別意”點明題意,以“同是宦游人”緩解友人的傷感。自己也是宦游在外的人,是客中送客。為宦之人豈能都安居家鄉(xiāng),丈夫四海志,兼濟天下人,宦游應(yīng)視同平常。詩人以一“同”字與友人共擔(dān)離別之苦,以“宦游”寓鼓舞友人前行之意,使兩者間的感情更加貼合。
頸聯(lián)“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突出地表現(xiàn)了朋友間的親密友誼不受空間的限制,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和近鄰一樣。這句詩可能從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化出,但更具有概括力,更富人生哲理。海內(nèi)、天涯,言相隔遙遠;而知己、近鄰則說距離很近。關(guān)鍵在于“知己”,兩心相通,兩情相合,便身遠也心近。這比勸慰友人不要怕遠涉他鄉(xiāng),不要怕山長水闊來得有力。
尾聯(lián)“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承上文且予生發(fā)。頸聯(lián)實際上已針對友人的惜別作了理性上的開導(dǎo),結(jié)句則進而具體地加以說服。不要在“歧路”間,學(xué)那臨別灑淚的兒女態(tài)。歧路,在此既指臨別處的多路分岔,也隱喻“兒女沾巾”即為心志的歧路。如果沉溺于個人的悲歡離合中,而不敢去闖蕩風(fēng)煙彌漫的江湖,那就誤入了歧途。這一送別詞,給友人撥正前進的方向,給遠行的寬慰和振奮十分有力。
這首詩有別于一般送別詩的地方,就在于沒有像盧綸《送李端》“故園衰草遍,離別自堪悲”,韋莊《衢州江上別李秀才》“一曲離歌兩行淚,更知何地再逢君”等的辛酸之聲,而振響著昂揚之音,且“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理趣盎然,所以一直膾炙人口,久傳不衰。知己難得,應(yīng)該珍視,已成為歷代人的共識。
上一篇:過香溪,舟人屈某為予言:屈大夫?qū)嵁a(chǎn)是鄉(xiāng),原其始祖也。
下一篇:《送魏萬之京·[唐]李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