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樂府民歌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暝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讀曲歌”屬于南朝樂府清商曲辭中的吳聲歌曲。之所以叫“讀曲歌”,據說是因為南朝宋元嘉十七年,“袁后崩,百官不敢作聲歌,或因酒宴,止竊聲讀曲細吟而已,以此為名”(《樂府詩集))。《讀曲歌》今存八十九首,多為民間情歌,此為其中之一。
這首作品,細膩地描寫了一位女子的反常心理。這種反常心理的核心,是“愿得連暝不復曙”。“暝”是夜晚,“曙”是天亮。她希望一個黑夜連著一個黑夜,永遠不會天亮——頂多,一年總共只天亮一次。為此,她要“打殺長鳴雞”,因為長嗚雞愛在黎明時高聲長鳴,它一叫,就表明天要亮了;她還要“彈去烏臼鳥”,因為烏臼鳥比雞叫得還早,所以她要用彈弓把它趕走。這位女子希望“連暝不復曙”的心理狀態, 已屬反常;而她竟因這種反常心理而遷怨于長鳴雞和烏臼鳥,益見其滑稽和荒唐。天總是要亮的,這是客觀規律,是最簡單的常識;長鳴雞和烏臼鳥的報曉鳴叫,自古如此,也屬正常現象。可是,這位女主人公的心中卻涌出了違背這些簡單常識的荒唐愿望,向無辜的雞鳥發泄自己的怨恨,這不是一副傻得令人可笑的模樣嗎?
那么,這位女子為什么會希望“連暝不復曙”呢?俗話說:夜長夢多。她希望在那漫漫長夜中,去做一個又一個甜蜜的夢。也許是一些難于設想的原因(如男子服役遠征)吧,她與她的情人(或丈夫)無法會面,無法在一起享受愛的歡樂,因此,只得在夢中飛到他的身邊,甜蜜地依偎在一起。唐代詩人金昌緒的《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就揭示了這種特定處境下的特定心境。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覺得這位女子不僅傻得可笑,而且傻得可信了——她的反常心理和舉動,正是常情常理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上一篇:《讀曲歌(二首)·南朝樂府民歌 》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讀漢史,閱紀信韓信傳·華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