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詩《歸園田居》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其 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據四部叢刊影印宋本《陶淵明集》,下同)
陶淵明《歸園田居》,是陶淵明寫他在田園生活的詩,梁代鐘嶸《詩品》稱淵明的詩:“豈直為田家語耶?”可見當時人稱淵明的詩為“田家語”,鐘嶸認為這樣說不夠,不光是田家語。梁代江淹《雜體詩三十首》,仿效淵明的一首稱《田居》,也可見江淹是認為“田居”詩是淵明的代表作,即認為他在詩中反映了田園生活,是開辟了一種新的題材。就這點說,《歸園田居》是可以作為他開創反映田園生活的詩的代表作。
《歸園田居》是在東晉義熙二年(406)淵明四十二歲時作。上一年,他辭彭澤令回家。這年,他開始過田園生活。他為什么辭官歸田,第一首里寫了: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即從少年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情,情性本來是愛丘山的。可是他在《擬古九首》之八: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雜詩八首》之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少年時還是懷抱壯志,不安于過田園生活的。那么為什么說“少無適俗韻”呢?他在《擬古》里又說: “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原來他想出去做一番事業,是講究節義的。他要講伯夷叔齊的節操,荊軻的俠義,跟世俗的追求功名不同。他在隆安四年(400)三十六歲時,在桓玄手下做官。元興二年(403)十二月,桓玄篡晉稱楚;三年(404)二月,劉裕討平桓玄。這年,淵明四十歲,做劉裕的鎮軍參軍。他崇尚節義,看到桓玄篡位,自然離開桓玄投向劉裕了。義熙元年(405)三月,劉裕都督中外諸軍事,大權在握。這年淵明四十一歲。八月,做彭澤令。十一月,棄官歸田。他辭官因為他看不慣淳樸風氣的消失,官場的虛偽,他要保持清操,所以歸田了。
他在詩里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十三?)年。”他從太元十八年(393)二十九歲出來做官,義熙元年(405)四十一歲歸田,共十三年。又說: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把做官看成在塵網,在樊籠里;把歸田比做“返自然”,比做“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就是蕭統《陶淵明集序》說的:“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汙隆,孰能如此乎! ”像這樣寧可忍受凍餒,堅持節操,在這幾首詩里都沒有寫。詩里寫得非常自然,看不出有什么怨恨忿激,這是很難得的。他不寫官場黑暗,只寫自己性愛丘山,誤落塵網。用魚鳥作比,是魚鳥在“思故淵”、“戀舊林”。在這些質樸的詩句里含醞著激動的情思。體會到這種情思,才感到他用情的深摯。他又寫“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歸田后就接著開荒,這對他來說是極艱苦的勞動。可他一點沒有寫這種艱苦,展開在我們面前是: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既有方宅,又有草屋,加上榆柳桃李,風景美好。遠人村隱約可見,使人懷念;墟里煙依依不舍,使人留戀。只有雞狗在叫,沒有車馬喧鬧,正像“鳥鳴山更幽”,顯得村居的寂靜。他不寫開荒的勞苦,卻寫這一切,正顯示了他對歸田生活的喜悅。
第一首借狗吠雞鳴寫鄉間的幽靜,第二首里點明了“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人事”是人們交往的事,“輪鞅”指車馬,即沒有達官貴人來往的人事和車馬的喧鬧,可以關起門來喝酒。當他辭官歸田時,雖要開荒勞動,但還是有酒喝的。喝了酒忘了塵世的各種念頭。他也到外面來走走,“時復墟曲(指田野)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在田野里碰到農民,談談桑麻長得怎樣,這情趣是很自然的。“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這里承接上文,既怕桑麻的零落,也怕莊稼的凋零,還是寫出對農事的關心。這正說明歸田以后詩人的思想感情變了,有了農民的思想感情。這里表現陶淵明不同于別的辭官歸隱的人。他們往往不參加勞動,缺乏農民的感情,這是淵明的田園詩超越于一般歸隱的人的地方。
第三首寫他的勞動。“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辭官歸田的人當然不會種田,他種的豆,草盛苗稀,難得的是早起去鋤草,一直到帶月才歸,這時已是夕露沾衣了。他想的不是怕衣服沾濕,而是把豆種好,這是辭官歸田者的想法。就農民說,只想把莊稼種好,根本不會想到衣服的沾濕; 辭官歸隱而不勞動的人根本不會有這種體會;只有淵明才有這樣殷切的體會寫出了這樣反映真實思想的詩。注家都引《漢書·楊惲傳》里楊惲感嘆: “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借南山的荒穢不治來諷刺漢朝的政治。淵明在這里并沒有這種思想。
就這幾首詩看,在藝術構思上的特色,正像《詩林廣記》里引蘇軾說:“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又引楊時說:“沖淡深邃,出于自然。”詩的語言比較質樸,也是簡約的。把做官比做“落塵網”,“在樊籠”,把歸田說成本性是這樣,這里有很多感觸,都沒有細說。把遇到鄉里人只說“但道桑麻長”; 寫勞動,只是“晨興”到“帶月歸”,怎樣的艱苦也不寫。在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蘊著,所以“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可供體味,所以感到內容深邃。這也同他的性格有關,他是那樣沖虛恬淡,把一切生活遭遇用自然樸素的話表達出來。假如光看他的語言樸素簡約,就會像《詩品》說的“世嘆其質實”。假如能體會到在樸素簡約的語言里含蘊著深厚的情思,從中反映出他的真摯的性情,高尚的節操,就會像蕭統在《序》里說的: “其文章(詩文)不群,詞采精拔,跌宕照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與比京。”蕭統不愧為最早賞識淵明的人。
上一篇:陶淵明辭《歸去來兮辭·并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辭賦·張衡賦《歸田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