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正如詩題所說,這首詩的內容是懷古。但它并非一般性的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借古慨今,是聯系詩人身世和遭遇,有感而發的。在李白詩中,這是一首清新俊爽、感慨深沉的佳篇。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當涂縣西北二十里。山北為采石磯,突入江中,水流湍急,是江行險要之處。詩題下李白自注云:“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李白自注,并非贅語繁言。雖然詩中對這一史實有清楚交待,但詩人還是要特別點明,足見其用意之深,感發之強烈了。據 《晉書·文苑傳》 載,袁宏少時很有才華,但因家貧,只能靠運租為生。鎮西將》,尚鎮守牛渚,秋夜泛舟江上賞月,恰好袁宏在運租船中朗誦自作 《詠史詩軍謝謝非常贊賞。于是特邀袁宏過船談話,直至天明。袁得謝尚獎掖,從此聲名大著。詩題中的 “懷古” 和詩人的自注,正是強調這一史實。
首句直接點題:“牛渚西江夜。”時間、地點均交待清楚。“西江”,從南京至江西境內一段長江,古時稱西江。這句雖然直白簡單,但標題中的六字均已囊括無遺,并為以下風景描寫與感情抒發,預作鋪墊。次句寫季節與江上夜景,但不作細節刻畫,而是高瞻遠矚,大筆揮灑,作宏觀的概括:“青天無片云。”這里所寫,實乃第三句中的一個“秋”字。當此時也,秋高氣爽,天朗氣清,碧空萬里,銀河如洗,幾乎連一絲兒云影也難找到。首句寫“江”,是俯之所見;次句寫“天”,乃仰之所得。青天碧水,上下輝映,一片水晶般瑩澈透明的世界。表面看,這兩句寫景,其實又何嘗不是詩人澄澈透明、純任天然這一廣闊心胸和審美意識的反映呢?
三、四兩句:“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登舟”二字與詩題“夜泊”相呼應,說明一、二句所寫,乃舟中之所見。“望秋月”,是全詩的關鍵。第一,它交待了季節性特點;第二,它突出了秋月的皎潔,俗語說“月到中秋分外明”;第三,與謝尚賞月發現袁宏吟詩密切相關。所以,第四句才引出對謝尚的回憶。
李白是描寫和歌贊“月” 的圣手。在他的詩中,“月”是唱不盡、寫不完的美好主題之一。人們可以輕易地舉出他寫月的一連串的名句,如:“欲上青天攬明月”、“舉杯邀明月”、“山月隨人歸”、“峨嵋山月半輪狀”、“一夜飛渡鏡湖月”,等等。而牛渚西江之“秋月”,更是美不勝收。傳說李白正是在這個地方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見 《唐摭言》)此說雖不足信,但卻反映了詩人和“月”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由此而引發讀者對李白浪漫事跡的再創造。“秋月”二字雖是一筆帶過,但卻給讀者留下廣闊想象空間。因此詩主題是“懷古”,對“月”不可能盡情刻畫,所以緊接著便引出 “空憶謝將軍” 的感嘆。因為有了“月”,才使得謝尚發現了袁宏;因為了有了 “月”,才使得李白想起古人。“月”,把現實與歷史連結了起來。并由此形成對比。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這兩句實際是“空憶謝將軍” 的注腳。月是當時月,江是古時的江,一切都跟謝尚當時聽袁宏吟詩時相同。甚至詩人也象袁宏那樣朗誦自已的詩篇,但是有誰能發現,又有誰來贊賞推獎呢?時過境遷,詩人雖生活于繁榮昌盛的大唐帝國,但卻無人賞識,沒有知音知己:“斯人不可聞。”就字面而言“能高詠”,指的是其文才,詩才,但其內涵卻是詩人遠大的政治抱負,也就是他所說的“濟蒼生”、“安社稷”、“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斯人”,雖指謝尚,但卻針對當時現實而發,借古慨今的意用是很顯然的。
尾聯從抒情轉為寫景:“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因所寫為“明朝”之事,雖為景語,但都是虛擬想象之辭,所以仍為借景抒情,以情為主之句。“帆席”,用席做成的船帆。“掛”,揚帆遠航。“夜泊”,是遠航之中的短暫一剎。漂泊漫游卻貫穿詩人整個一生。聯系其他詩句,還可以看出詩人的憤懣與不平,如:“人生在事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當詩人的航船掛席離去之時,兩岸楓樹上的紅葉紛紛飄墜,浩蕩的西江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那楓葉,是淚水,還是信息?詩人沒有明說,但失意的悵惘與肅殺的秋景卻融而為一,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這一結尾,留有很大想象空間。
前人對這首詩的評價甚高。王世禎說:“色相俱空,正好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并認為這首詩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典型。這些話所講的意思,不外是抒情與寫景結合得恰到好處,詠古與諷今聯系的是那么自然。全詩既明白曉暢,又含蓄蘊藉,令人思而得之。至于發句之開門見山。結尾處以景結情,均極自然而達爐火純青之妙境。
這是一首五律,但并不以工麗見長。王琦引趙宦光評語說:這首詩“無一句屬對,而調則無一字不律。”這也有效地體現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本色。
上一篇:李白《夜坐吟》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大堤曲》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