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詩《采蓮曲》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櫂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蓮花復蓮花,花葉何稠疊! 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并蒂,折藕愛連絲。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 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
(據清光緒吳縣蔣氏刊本《王子安集注》,下同)
《采蓮曲》是樂府舊題,首創于梁武帝(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五十“清商曲辭”引《古今樂錄》)。以后,有不少詩人寫過《采蓮曲》,內容大抵描繪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和采蓮姑娘的勞動場面、活潑身姿、愛情生活,抒寫她們的相思離別之情;體式以五、七言為主,篇幅短小。王勃變化運用這個樂府舊題,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一、抒發采蓮婦思念塞外征夫的情感,賦予相思之情以深刻的社會意義;二、采用三、五、七言句式,篇幅較長,內容豐富充實。
全詩分成四個段落。第一段,自“采蓮歸”至“江南采蓮今已暮”,寫出采蓮婦暮歸時聽到民歌興發起來的相思之情。開端三句,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蓮舟暮歸圖。本詩的重點并不在于用贊美的筆調描繪水鄉的旖麗風光,而是表現采蓮婦的內在情思。所以,稍事點染后詩筆立即轉到采蓮婦身上。“桂櫂蘭橈”,是蓮舟的美稱;“羅裙玉腕”,映現采蓮婦的美貌;她輕搖櫓,駕小舟,在密密重重的蓮花蓮葉中穿行。“江謳越吹相思苦”,遠處傳來了悠揚的民間曲調,或許正是那《采蓮曲》。曲中分明傳來幽怨、凄清的情調,觸發起采蓮婦的相思情。她的丈夫戍邊多年,在日暮獨歸的時候,怎能不令她“長相思”呢? 第二段,自“今已暮”至“花紅強似頰”,著重表現采蓮婦的美麗容貌。詩人并未采用直接描寫的手法,而是采用了以人和物比襯的手法突出采蓮婦的美貌。先引入漢樂府民歌《羅敷行》中美麗、聰慧、堅貞的女子——秦羅敷,用以突現采蓮婦的美麗和對愛情的忠貞。再用蓮葉、蓮花襯托采蓮婦的容貌。“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兩句意謂采蓮婦雙眉凝翠,碧綠的荷葉為之而羞澀、失色,紅艷的荷花勉強比得上采蓮婦妍麗的雙頰。不說采蓮婦的眉、頰像花、葉一樣美,卻說花、葉還比不上她眉、頰之美,詩意透進一層,更具藝術魅力。蓮花、蓮葉都是眼前之物,詩人即物起興,借物喻人,意象、興會配合得自然妥帖。第三段,自“佳人不在茲”至“又值徘徊江上月”,細膩地刻畫了采蓮婦思念親人的內心活動。前四句,寫她想起與親人“別離時”的情景;她牽動了象征夫婦恩愛的并蒂蓮花,不禁產生愛憐之情;她折斷了藕,非常喜愛藕絲的特性,因為相念的情思與它一樣接連不斷。中間四句,掉轉筆頭寫她眼前的情思。“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故情”,就是上四句寫的別離時的愛戀之情;眼前的秋荷徒然繁密,自己與親人舊日的歡情已無處尋覓。“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暗用《列仙傳》里鄭交甫在漢水之濱遇江妃解佩以贈的典故。采蓮婦身在蓮浦,想望親人前來,就解佩贈送給他。羞,怕羞,古代婦女怕被人知道自己在等候丈夫的書信,故云“還羞”;親人戍守邊塞,遲遲不見捎回書信,她不免為他擔憂。隨著外物的變化,采蓮婦的情思也不斷轉換,詩意層層鋪敘,全力刻畫女主人公的心態。后四句專寫蓮浦風物,浩蕩江風,象征采蓮婦思緒的連綿不絕;徘徊江月,象征采蓮婦來回踟躕、忐忑不安。詩人以凄清的秋江夜景烘托人物的心境,增添了回味不盡的悠長韻致。最后四句為第四段,寫采蓮婦夜歸途中遇見了幾位與她境遇相同的婦女,互相探問關塞的路程,打聽征夫的消息。這個結尾,真是秀枝橫出,別開新境。由一個采蓮婦引出眾多的思婦,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容量和社會意義,豐富了它的思想內涵,表現出初唐統治者擴邊政策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痛苦。
《采蓮曲》將采蓮婦刻畫成一個思婦形象,并將她放在蓮浦這個優美的、富有江南水鄉風調的背景中,通過多種藝術手段逐步地展現她的豐姿秀韻和堅貞內美的精神世界,以及她苦苦懷念親人的深摯感情。梁代吳均的《采蓮曲》也已出現過類似的人物和情思:“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處,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葉鮮。”但與王勃詩相比,就顯得單薄、呆板,缺乏形象描寫的生動性和詩歌意蘊的深邃境界。本詩繼承和發展樂府詩語言活潑自然、清新流麗的長處,句式以七言為主,間以三言、五言,并采用“頂針”、“復沓”、“雙關”等修辭手段,使本詩饒有民歌風味,增加了音響的諧和,讀來語調婉順,韻味無窮。王世貞說王勃詩“稍近樂府”(《藝苑巵言》卷四),正是指王勃的那些從內容到形式都發展樂府詩傳統的詩篇而言的,本詩便是一例。
上一篇:詞·歐陽修詞《采桑子》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詩經·小雅《采薇》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