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2
藏書畫者,多取空名,偶傳為鐘、王、顧、陸之筆’ ,見者爭售4,此所謂“耳鑒”5。又有觀畫而以手摸之,相傳以謂色不隱指者為佳畫6,此又在耳鑒之下,謂之“揣骨聽聲”7。
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8,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9,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其花披哆而色燥10,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11。貓眼早暮則睛圓,日高漸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此亦善求古人筆意也。
1 本文是《夢溪筆談》中的一則,標題為后人所加。2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博學多識,有《夢溪筆談》三十卷。3 鐘:鐘繇,三國魏書法家。王:王羲之,東晉書法家。顧:顧愷之,東晉畫家。陸:陸探微,南朝宋畫家。4 售:意為“買”。5 耳鑒:用耳朵鑒賞,即憑傳說判定書畫優(yōu)劣。6 色不隱指:意為手指能摸得出顏色。7 揣骨聽聲:本為一種相術(shù),憑摸骨骼及聽語聲判斷禍福。8 歐陽公:歐陽修。9 丞相正肅吳公:吳育,仁宗時授資政殿大學士職銜,相當丞相,死后謚號正肅。10 披哆(chi):花瓣張開。11 房斂:花朵合攏。
【析點】 鑒賞書畫,據(jù)傳聞而定優(yōu)劣,此所謂“耳鑒”,實乃人云亦云的附庸風雅,自是不足取。用手的觸摸去感知顏色而定優(yōu)劣,即所謂“揣骨聽聲”,看似玄妙,實乃故弄玄虛的江湖騙術(shù),自欺而后欺人,自然“又在耳鑒之下”。作者所首肯的鑒賞法乃“善求古人筆意”,即對書畫進行認真的觀賞品味,言其美丑優(yōu)劣則定知其何處美丑優(yōu)劣、何以為美丑優(yōu)劣。
正肅吳公對古畫的鑒賞求之甚細,觀察到畫幅上牡丹花“披哆而色燥”,知其為“日中時花”;花下貓眼“黑睛如線”,印證了上述判斷;再以露花與正午花之不同、貓眼早暮與正午之不同加以反證,吳公真可謂“善求古人筆意”了。
“善求”是以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切體驗為前提與基礎(chǔ)的,缺乏體驗,繪者即使畫了出來,欣賞者也還是品不出來。我想,這當是沈括此文的深層含義。
“牡丹叢”畫得真實,吳育以科學的眼光進行評述,其言理確辭明;沈括以科學的眼光進行記述,其文言簡意明。但他們在鑒畫上都偏重于理性的思考,至于“牡丹叢”所給予欣賞者的美感享受如何,吳育未談及,或者已談及而沈括未錄及,不能不使讀者感到意猶未盡。
上一篇:《欠四字》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此座》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