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振國
魏絳和戎豈有功? 只愁云霧蔽遼東。
憑將士氣扶中夏, 淚灑山河對北風!
康有為
作為一個思想家、改革家,康有為的詩多為即事言志抒情之作,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很少作無病呻吟。關于這點,我們只要看看他的許多詩題就清楚了。這首七絕就是如此。詩作于作者流亡于馬來西亞檳榔嶼時。他身寄異邦,心存祖國,自覺如屈子“行吟澤畔,騷些多哀”,時時關注著祖國的安危。從詩題可知詩與光緒二十七年(1901)的辛丑條約有關。清政府既與英、美、俄、日等十一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即詩題之“和議成”),又密令駐俄公使楊儒與沙俄政府密議出賣東三省的條約,消息傳開,連劉坤一一、張之洞等官僚也深感不堪,乃聯名上書勸阻。作者聞信,感而成詩。
首句扣詩題的“和議成”。魏絳是春秋時晉國大夫,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晉國的邊患。這里反用其意,借指與列強議和的慶王奕劻和李鴻章。他們以出賣民族利益為代價,換來了短暫的“太平”,這樣的“和戎”難道有什么功勞嗎?一個反詰,冷嘲中蘊含著憤慨。推而廣之,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簽定的一系列賣國條約,哪一個不是在“和戎”的堂皇招牌下進行的呢?投降妥協既成為清政府的國策,“云霧蔽遼東”就是不可避免的惡果。自清朝中葉以降,沙俄一直覬覦著我國東北領上,現在又公然想割取東三省;“云霧蔽遼東”正是當時民謠“鵝(俄)擊海東青”的寫照。一個“蔽”字,寫出了侵略者氣焰的囂張和時局的嚴峻;而“只愁”兩字,則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拳拳之情,我們仿佛看到他正在海外引領北望,愁心如織的焦慮之狀。感時憂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作者是一個致力于變法改革的愛國者!而下一句正是他這種愛國之心的黃鐘大呂、鏜鎝之音:“憑將士氣扶中夏”,依靠士氣來挽救中華。這“士氣”表面上指的是詩題中的“各直省人士紛紛力爭”,實際上指的是不愿做亡國奴的廣大中國人民,更是指以作者為代表的獻身祖國的一切仁人志士。因此,這是作者的壯志和誓言!然而,作者身在異邦,愛國有心,報國無門,只能遙望山河而淚落,獨對北風而心傷了。“淚灑山河對北風”,盡管情緒陡轉,由豪情而傷感,但透過這心傷淚落,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到作者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一顆赤子之心。
全詩四句,四層意思:首句“議成”,次句“密約”,三句“力爭”,四句“灑淚”。看似散珠,實為完璧,原因就在于有一根看不見的線索把它們串了起來,這就是作者的耿耿孤忠。全詩潛氣內轉,遒勁有力,悲涼慷慨,頗得杜詩三昧。
上一篇:霍松林《長歌行》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滕振國《聞意索三門灣,以兵輪三艘迫浙江,有感》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