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詩《悼亡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俛恭朝命, 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周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 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隟來,晨霤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據胡刻《文選》本)
潘岳是西晉初年著名的文學家。他的《悼亡詩》是文學史上千古傳誦的名篇。
潘岳文學上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他長于寫悼念死者的哀文和誄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對其哀、誄文的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見《誄碑》、《哀吊》、《指瑕》、《才略》諸篇)。他的辭賦也寫得不錯?!段髡鳌返龋妿V列為上品?!额檭仍姟?一作《內顧詩》)、《悼亡詩》,以真情實感寫生離死別而流譽后世。
潘岳的《悼亡詩》是為悼念去世的妻子楊氏而作,潘、楊兩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歲時第一次見到楊氏的父親楊肇。楊肇很喜歡這位聰穎過人的美少年,便把不到十歲的大女兒許給了他。長大結婚后,夫婦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楊氏于公元二九八年即晉惠帝元康八年的冬天去世,享年不及五十?!兜客鲈姟饭灿腥祝謩e作于妻子去世的下一年的春天、秋天和冬天。傳誦最廣的是本文即將分析的第一首,寫送葬回來時的感受。沉哀入骨,苦不勝辭,表現了詩人對亡妻的無限深情,寫得十分動人。其中前八句寫回家路上的思緒,后面十八句寫回家以后的感觸。
前八句中,詩人先用四個句子交代妻子去世轉眼已經三個月了,如今已下葬入土; 接著四句說自己的痛苦不被人理解,在此情況下還不如回朝廷去供職。第一句中的“荏苒”,形容時間逐漸消逝?!岸褐x”,說的是冬去春來。按照古代葬禮,《儀禮》卷四十三記載,死后“三月而葬”。楊氏在上一年冬天去世,到春天已有三個月。第二句中的“寒暑”是冷暖的意思。“流易”說流動變化。冬去春來,主要著眼于客觀的季節變化; 由寒變暖,已偏重于主觀感受了。妻子去世的情景深深印在丈夫的記憶里,就像昨天剛剛發生過的一樣,不料己到了送葬的時候。一個“忽”字形容時間逝去的迅速,也由此見出詩人對妻子的深情。三四句交代了下葬,亡妻已埋葬入土,永遠和親人隔絕了。詩人不說“土壤”而說“重壤”,不說“幽隔”而說“永幽隔”,將“重”字、“永”字寫進詩句,看似不動聲色,實際上是凝結著極度悲痛的感情。正是這種感情的煎熬,他開始考慮怎樣打發未來的日子,從而引出接著的四句詩來。既然傷心的懷抱沒有人能理解,久留在家里守喪又有什么意思呢?言外之意是只能見物思人、徒增悲哀。詩人擬想,還不如努力地克制自己的感情去從事朝廷任命的職務?!盎匦摹笔且研氖栈貋?,不要一直沉浸在傷痛之中。丈夫為妻子守喪,時間為一年。三個月才過,剛下葬,忽然說起要回朝廷去,不難想見詩人在感情的重壓下慌不擇路、無可奈何的情狀。
后一部分所寫,時間上相銜接,空間則由室外轉向室內,描寫具體,感情細膩?!巴麖]思其人”等八句,語淡情濃,是全詩中最精彩的筆墨。詩人步步走近,先見到了廬舍,繼而走進了家門?!巴麖]”、“入室”,無不見物思人想到與妻子共同經歷的生活。詩人心存目想,往日一進臥房總能見到妻子,可是如今,在帳子里,在屏風前,再也見不到妻子的形影,但還能聞到她在世時身上散發出來的芳香; 妻子生前經常揮筆寫字,如今墻上掛著她留下的字幅。這就使詩人感到神情恍惚,仿佛妻子并沒有去世。轉身卻又想到已不在人世,因而觸目驚心,不禁憂愁驚恐起來。在這幾句中,“流芳未及歇”與前面的“幃屏無仿佛”隔句相承?!皫痢本湔f妻子已死,“流芳”句說雖然已死,但去世不久,因而生前梳妝打扮時散發出來的香氣至今還能聞到?!斑z掛猶在壁”與前面的“翰墨有余跡”也是隔句相承?!昂材奔垂P墨。字是生前寫的,所以叫“余跡”;“余跡”掛在墻壁上,便叫作“遺掛”。詩人的妻子出身于一個擅長書法的家庭。她父親楊肇和哥哥楊潭都是擅長草書與隸書的書法家。潘岳在《楊荊州誄》中說楊肇寫字時“翰動若飛,紙落如云”,筆像飛一樣迅速移動,寫過的紙像云一樣涌到一邊。楊氏就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養成了愛好書法的習慣。結婚以后,看來積習難改,也常常揮毫作字,并把得意的手跡裱起來,懸掛在室內墻上。當詩人送葬回來,走進房間,面對的便是這樣一種物在人亡的景象,不用說他在感情上有怎樣的痛苦了。眼前的景象也使他感到撲朔迷離,于是又進一步寫出自己深一層的感覺: “悵怳如或存,周遑忡驚惕?!逼拮铀坪踉诖嫱鲋g,想象中的形影不斷在眼前出現,但又無法捕捉住,因而產生猶愁疑懼的復雜感情。當詩人從幻想世界中徹底清醒過來痛定思痛時,他不能不正視冷酷無情的現實:妻子畢竟已經物故,在人世上只剩下自己孤單的一個了。他打比方說,就像那些飛向樹林的鳥兒,原來成雙作對一起棲息,有一天只剩下了一只;又像水中游動的比目魚,并排游到半路上分開了。結尾處六句筆墨蕩開,從室內轉到寫室外,由現在聯想到將來。春風正順著門窗的縫隙吹進來,掛在房檐下的冰柱在早晨就已開始滴水。詩人意識到了時間在前進,但他更強烈地意識到不能沖淡他的哀思。無論白天黑夜,自己將時時想到亡妻,而且深沉的憂思只會一天比一天加深。由自己的憂思又轉而想到達觀的莊子。戰國時代的莊子死了妻子,他的朋友惠施來吊喪,只見莊子敲打著瓦質的樂器,唱著歌,并不悲痛。詩人希望自己的哀傷有朝一日會淡薄下去,能像莊子那樣達觀才好?!皩嬇d何時忘”的正面傾吐哀思無窮,到“庶幾有時衰”的希冀哀思淡薄下去,相當深入地表現了詩人對妻子執著的情愛。
運用平易的語言來表現深沉的哀痛,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詩中敘述描寫的語言,有的通俗得如話家常,如“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春風緣隙來”;比喻淺近親切,一閉眼就能想見雙飛鳥,比目魚失去同伴的形象。詩人悼念亡妻的深情宛轉流動在這些清淺的字句之間,不作層波疊浪,卻涓涓長流,綿綿不絕。
結構藝術上,這首詩也相應地表現出樸素自然的特點。全詩同時展開空間與時間兩條結構線索。空間上,先從遠處落筆,從下葬以后的回程寫起; 繼而“望廬”,進而“入室”;在室內看過亡妻的遺物又轉著寫到室外,寫出感覺中的春風和視覺中滴著水的冰柱。詩人排比有序地展示出一個又一個鏡頭: 先是回家路上的全景,接著轉換成廬舍、居室的中景與近景,進而推出帳子、屏風、條幅、冰柱等一個又一個近景或特寫的鏡頭。中間既沒有跳躍,也沒有倒敘的空間穿插。在時間上,盡管全詩的重點是寫現在,但也寫到了過去與未來。開頭兩句詩點明下葬的時間。傷痛的感情使得詩人不自覺地回過頭去,連帶想到了三個月以前妻子去世的那個寒冷的冬天。在寫現在的同時,詩人一次又一次地想到未來。當自己的痛苦沒有人理解時,他想早早回到朝廷去供職;當憂傷不斷襲來時,他又把希望寄托在未來,但愿有一天從悲痛中解脫出來。詩人有條不紊地從過去寫到現在,又從現在聯想到將來; 有頭有尾,娓娓道來。通過時間線索我們看到詩人的傷痛并不始于今日,而今日的傷痛又將通向未來。這在我們心目中出現的,就不僅是一個在歸葬路上與回家以后沉思默想充滿哀思的不幸者,而是一個深深陷入過去、現在與未來三時的無邊痛苦中的形象了。
潘岳之所以能寫出流傳千古的《悼亡詩》,固然與他高度的藝術技巧、純熟的語言藝術有關,但歸根結底還在于他有真情實感。潘岳生性重情,他所作的哀誄詩賦莫不以寫情見長。他在生活中,對于死別的傷痛有過廣泛而深切的體驗。潘岳的岳父楊肇壯年去世,數年間楊肇的妻子與兩個兒子都先后病故。潘岳九年沒有到岳父家,再去時只有空蕩蕩的房子,見不到一個親人。潘岳妻子的妹妹出嫁才幾年,先死了丈夫,后來唯一的一個姑娘也接著夭亡。潘岳自己家中的弟弟、妹妹、兒子、妻子也都陸續死去。他在《懷舊賦》中說: “獨郁結其誰語,聊綴思于斯文。”他的許多好作品正是郁結之情的自然流露。在妻子死后不久,心愛的金鹿姑娘又不幸去世,他簡直已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竟然呼天搶地喊出了“嗚呼上天”。對于結發夫妻的永訣,他又怎能不深為動情呢?
前人對潘岳的評價,有的正確地指出了他長于抒情的特點;有的還進一步指出潘岳“悲而不壯”,也就是說,他的風格不屬于陽剛的悲壯,而屬于陰柔的凄厲。這些都是有體會的說法。但也有人把潘岳說成一個只講究文詞技巧的形式主義者,甚至說他的作品像剪出來的紙花,沒有一點兒生氣。通過對《悼亡詩》的賞析,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是失之偏頗的。
末了,筆者還想指出,潘岳悼念亡妻,不僅僅留下幾篇有關的詩賦文章,而且由于他的《悼亡詩》寫得好,影響深遠,從此以后“悼亡”兩字不再是悼念死者的泛稱而成了悼念亡妻的特指了。這是潘岳在悼念妻子時無意之中留給世人的一塊紀念碑!
上一篇:蔡琰詩《悲憤詩》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戲曲·關漢卿雜劇《感天動地竇娥冤》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