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
夜暗歸云繞柁牙,江涵星影鷺眠沙。
行人悵望蘇臺柳,曾與吳王掃落花。
還有什么比這姑蘇夜景更令人留連忘返的呢?夜幕降臨,云腳低垂,浮云恰似從遙遠的天際歸來,繚繞在高聳的桅桿旁。無垠的天幕上點綴璀璨奪目的繁星。倒映在江面上的點點星光飄忽不定,白鷺歸宿沙灘,悠然自適。詩人僅僅用短短兩句就給我們展示出這樣一幅美麗的姑蘇夜景圖。
自然的云朵本無歸來歸去,然而,暮云纏繞在桅桿旁,恰仿佛從遠處歸來。詩中一“歸”一“繞”,把本來靜謐的夜寫得具有動感。自然界這種微妙的瞬息變化,非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所不能表現。短短兩句,意象極為開闊。有遠有近,有動有靜,讀到這里,覺得這兩句與題旨的懷古關系不大。其實,這里貌似寫景,實則在孕育著一種感情氛圍。面對如此暗淡的夜色、如此廣闊的星空,詩人靈思飛動,油然而生懷古之情便是自然的事了。第三句一轉,“行人悵望蘇臺柳”,“悵望”很自然地引入懷古。蘇臺,即姑蘇臺,在今蘇州市西南的姑蘇山上,是春秋時吳王闔閭所建的宮殿。在寧靜的夜色中,浩渺的星空下,放眼望去,姑蘇臺上的楊柳依稀可見。這些楊柳,說不定曾為吳王掃落花呢!但這又有誰曾見過?這里不必實寫,而是抓住蘇臺柳與落花這兩個具體意象傳達思古之幽情。楊柳依舊青青,幾度春風吹拂,而又幾多人世滄桑!“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韋莊《臺城》)都是這種寫作手法。歲月如流,風景依舊,而盛衰更迭,詩人思古撫今,感嘆萬千。懷古詩,就其意旨綜而言之,一種就古論古,一種懷古撫今。此篇當屬后者。聯系當時的政治形勢,不難理解詩人懷古旨趣之所在。詩人所處世的南宋后期,宋金對峙,朝廷茍延殘喘,以為承平之世,高枕無憂。“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這便是當時現實的真實寫照。置身于古城姑蘇,詩人自然聯想到歷史情事:當年吳王大興土木,極盡奢侈,尋歡作樂,不理政事,于是越國乘虛而入,吳王身死國滅。追古撫今,憂患之情,亡國之痛,便油然而生。
姜夔主張“詩貴含蓄”,并要求“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詩說》)這首詩名則懷古,實則含有深刻的寓意。不僅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而且諷刺了統治者的腐朽。
上一篇:范成大《冬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十)》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方岳《農謠五首(其四、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