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①》唐詩賞析,《前出塞九首(其六)》原文與注釋
杜 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②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③
【注釋】 ①前出塞: 出塞,出征邊塞進行征伐。杜甫先有 《出塞》 詩九首,后又寫《出塞》 詩五首,自己加 “前”、“后” 以示區別。②疆:邊界。③侵陵:侵犯、欺凌。
【鑒賞】 這是一首帶諷刺性的政論詩。
《前出塞》 九首是寫天寶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時事,意在諷刺唐玄宗的開邊黷武政策。本詩原列第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前四句脫胎于當時軍中流行的作戰歌訣,頗富韻致,饒有理趣,且深得議論的要領。后人評它“似謠似諺,最是樂府妙境”。兩 “當” 兩 “先” 妙語聯珠,開人胸臆,提出了作戰步驟的關鍵所在,強調隊伍要強悍,士氣要高昂,對敵有方略,智勇須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數家珍,宛若總結戰斗經驗。然而從整篇看,它還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對下文的襯托。
后四句才是詩篇的主旨所在,闡述了赴邊作戰應有的終極目的。詩人在這里慷慨陳詞,直抒胸臆,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他認為,擁強兵只為守邊,赴邊關不應為了殺伐。不論是為制敵而“射馬”,不論是不得已而“殺傷”,不論是擁強兵而“擒王”,都應該是以 “制侵陵” 為限度,不能亂興邊釁,亂動干戈,更不能以黷武為能事,侵犯異邦。這種以戰去戰、以強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論,是安邊良策。它反映了國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后人說這后四句是將“大經濟語借戍卒口中說出”。
全詩采用先揚后抑的藝術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 后四句則以慷慨的語言直陳如何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道出 “止戈為武” 的本質。這種先行輔筆,后行主筆; 輔筆與主筆之間看似掉轉,實為順接的手法,看似矛盾,實為辯證。因為如無可靠的武備,就不能制止外來的侵略; 但自恃強大武裝而窮兵黷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詩中主張既擁有強兵,又以 “制侵陵” 為限,才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唐人的詩篇中,以議論取勝的作品很少,而本詩以此見長。它以立意高、正氣盛、富哲理、有氣勢而博得好評。
上一篇:《韋應物·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唐詩賞析,《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商隱·北青蘿》唐詩賞析,《北青蘿》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