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風景名勝區·花臺春色》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在九華山巒北側,天臺峰和大古峰之間,因多山花而得名。總面積約十平方公里,是以奇峰、怪石、巖洞、虬松和山花為景觀特色的新景區。登上九華天臺之后,沿著天臺峰山脊北行一公里,經過羅漢墩后即進入花臺景區。一條旅游線連接著無底洞、太極洞、古佛洞和文殊洞。整個景區奇峰林立,怪石嵯峨,千姿百態:如“天門峰”,兩峰相峙,深壑驚心;“石棺峰”,山峰平臺上站立著一長方形巨石,似神工鬼斧劈削而成;“石筍峰”,如柱如筍;“會仙峰”則有神形畢肖的“石柱”、“石獸”、“石人”。站在海拔1291米高的中峰遠眺全景,有“行路龜”、“蜥蜴石”、“佛指”、“佛掌”、“青蛙”、“刺猬”、“大象”等象形怪石,一個個維妙維肖,令人嘆為觀止。春暖花開季節,這一帶簇簇山花,綻紅吐翠,空谷幽蘭,清香飄逸;滿山的杜鵑花,有紅、白、黃、紫四色,把花臺裝扮得絢麗多姿。
〔現代散文〕 從天臺峰沿山脊向北橫插十多分鐘,便到了羅漢墩——這里是花臺景區的入口。站在制高點上俯瞰全景,只見花臺諸峰玉立亭亭,錯落有致;山林蒼翠欲滴,壯觀無比……
順著新鑿的石階路而下,杜鵑花依稀凋零。山野中,除了山鳥的鳴叫聲外,已沒有別的聲音。潔靜的石級好象一直就沒有被踏過。往下的路已逐漸險峻起來。刻于山崖絕壁之上的石階,或上峰巔,或下谷底;人工鑿成的野趣,在不停地翻動著畫面,撞擊著心底的觸點,使我們如癡如醉,難悟其中的內涵。
穿過一大片松林,石階陡然進入一處崖峽。足有二十余米,象一段長廊,僅容一人而過。坐在其中的石凳上一憩,頓感涼風嗖嗖,累熱全消。抬頭瞥天,僅一線有余。
花臺究竟有多少座山峰,我們不知。從石級上走過,左看右看都是山峰,十座、二十座……裸露在蒼山之上。怪者青面獠牙,高者直搗青天;險者似用力一推就能塌下,奇者乃世間百態之造型——這些神態各異的峰巒,嵌在面前,就是一幅畫,一幅有著近遠景的匾額。
譬如看到貓碗峰,就感覺到象是一只貓,正在窺視石碗中的美味佳肴,那氛圍簡直就幽雅得讓人吃驚。
還有仙人倒曬靴峰,仙人的神態、舉止和浪漫的情懷,使人百看不厭。曬靴子偏偏倒來,讓人永遠猜不透其中的奧秘。
松鼠也很多。這些小動物在石級上搖著尾巴,你停它停,你走它跳,根本不怕人。象是向導,帶人觀賞花臺的清幽美景。
面峰而坐,清風吹拂,花香鳥語,松歡竹喧。自然家庭多了我們這些外來者,忽然顯得熱鬧起來。人置其中,恰似居于世外桃源。與諸峰為伴亦可,與山鳥交心也行。此情此景,有誰會說不是樂趣呢?想必常居山里的人們也這樣認為了。前面又是一座山峰,憑感覺,我斷定它是云門峰了。因為在兩組豎起的巨石之間,白云緩緩飄過。是上蒼為我們安排這幅畫嗎?不!這是大自然賦予了我們最美的享受。
(何清)
〔民間文學〕 在九華山花臺景區大花臺北側,有一座奇特的山峰,猶如一只倒曬著的靴子,巍然屹立在山峰平臺之上。這座山峰,人們管它叫“仙人倒曬靴”。
仙人的靴子為何曬在這奇峰峻秀的花臺呢?這故事得從當年李白三上九華說起。據說李白二上九華時,與金沙泉畔的一位老茶農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三上九華之后,又去拜訪上回結識的老茶農。那位老茶農半年前就已去世。李白便信步來到老茶農的墳前,心中非常難過,于是他朝墳頭拜了又拜。為了表示對老茶農的思念之情,他想親手采一束山花獻給老茶農。李白主意一定,第二天一早便約來當年好友韋仲堪和夏候回二人,三人舉杯痛飲。李白喝醉了,腳下的靴子進了許多溪水,每爬一步山路,弄得腳底“咕嚕咕嚕”直響,實在不是滋味,加上思念老茶農之情,使得一生酷愛山水的李白,見此極妙的景致,也沒有引起很大興趣。他們剛剛爬上花臺,李白便立即坐在一塊石頭上,趕忙脫下那只被水滲透了的朝靴,竟從靴里倒出了半盞多溪水。李白將靴提在手里倒了又倒,只怕還沒有倒得干凈,于是順手將靴子套在花臺旁邊一塊尖石上。這時,韋仲堪已在花臺周圍四處采摘杜鵑花去了,而夏候回則在一塊較平坦的巖石上,擺開了酒宴。待到韋仲堪采來一大束杜鵑花時,葫蘆里的酒早已少了一半。韋仲堪看到李白赤著一只腳,笑指道:“詩仙這回該是赤腳仙了!”一句話頓使李白想起曬著的靴子也該曬曬靴里了,即便伸手去拿,可那里拿得動。韋、夏二人同去相助,也難以將靴子挪動分毫。
原來,花臺那塊尖石在套上靴子以后,地氣和仙氣相合,使這塊石頭陡然長大起來,竟與靴子長得天衣無縫。后來人們看到的這塊石頭就成了“仙人倒曬靴”峰。
(汪振東 整理)
上一篇:詠《蕪湖》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廬山風景名勝區·花徑》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