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
遠近皆僧剎,西村八九家。
得魚無賣處,沽酒入蘆花。
郭祥正早年作詩,有李白詩味,梅堯臣曾贊其“天才如此,真太白后生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晚年,隱居于家鄉(xiāng)當涂青山之下,過著田園村舍生活。此時他作詩好繪仙境,多狀村野,疏放飄逸,更近李白風格。《西村》一詩,摹寫西村質樸自然之風貌,表達其潔靜澹然之雅趣,可視作晚期作品之代表。
為了表現(xiàn)西村。是個合乎理想的境界,作者不先對西村作直接敘寫,而是從其周圍環(huán)境落筆: “遠近皆僧剎”。僧剎佛寺本是圣地,而范圍詞“遠近”和程度詞“皆”的修飾,更強調(diào)出一種超塵脫俗、幽幻如仙的境界。“西村八九家”正居于這境界之中,可見西村之不凡。而這“八九家”的描述亦頗值得玩味,它是如此清靜悠閑,疏朗有致,真是迥異乎鬧市喧闐,不同于街衢擁擠。
三、四兩句筆鋒再次由西村宕開,從另一角度寫西村人的心態(tài)。西村既然處在僧剎叢立的特殊氛圍之中,西村的人自然也有與眾不同之處。他們始則“得魚無賣處”,繼而“沽酒入蘆花”。“無賣處”說明佛規(guī)清靜,戒食葷腥,暗應首句;同時也表示西村人無意于買賣流通,而是滿足于一任自然、衣食自足的生活情趣,大有老莊小國寡民、怡然自樂的淳樸風格。既有了魚,然后再“沽酒入蘆花”,舉杯慢飲,顯得何等悠閑快樂! 詩篇在秋天一片白茫茫蘆花叢中拉下帷幕,飄給我們的也許只有陣陣酒香和悠揚的漁唱而已。質樸自然,一片天籟,使人俗念盡消,頓悟道心。
西村人追求得魚沽酒的生活情趣,當然不是當時農(nóng)民們的生活真實,而是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作者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刻折射。作者早年支持王安石新法,卻遭到反對派的誣陷,甚至連王安石也誤以為小人,在皇上面前“極口陳其無行”。元豐末年又被捕入獄。宦海沉浮,慨嘆頗多。晚年辭歸故里,一方面對田園生活由衷贊美,一方面又借助對田園生活的淳樸幽靜特征的描寫,表達其潔身守志、悠然自得的情懷。此詩的表現(xiàn)手法,晴空飄忽,跳躍馳奔,且多虛幻仙境,與李白詩有某些近似之處。
上一篇:《西太乙宮·周密》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西樓·曾鞏》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