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試借君王玉馬鞭, 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 西入長安到日邊。
由于李白很早就立下了“奮其智能,愿為輔弼”的志向,決心要“濟蒼生”、“安黎元”。所以他來到永王幕府以后興奮異常,“如登黃金臺,遙謁紫霞仙”,以為從此便可以一展雄才,實現自己的濟世之志。
我們知道,詩人平時自視很高。樂毅、謝安、魯仲連等是他追慕的理想人物,他常常用他們的事跡來自勉。但在這首詩中,詩人卻更勝一籌。如果說東晉謝安的談笑對奕指揮破秦軍還只是沉著冷靜的一種表現的話,那么我們的詩人則是穩操勝券,“指揮戎虜坐瓊筵”,在指揮時則已經坐在慶功筵上了。而且,“試借君王玉馬鞭”的一“試”一“借”,其倜儻豪邁之舉,比齊倜儻生魯仲連恐怕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無怪后人稱評他的詩常常“起是奇語”(吳昌祺語),“格高氣暢,自是盛唐家數”(謝榛語)。
李白詩之中有一名句是“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寄東魯二稚子》),而現在詩人又寫到“南風一掃胡塵靜”。這里的兩個“南風”,是否含義有相似之處呢?是的,因為古人以南風為滋養萬物之風,能帶來吉祥。但詩人在這首詩中卻還有另一層意思,這就是永王的軍隊當時是在南方,而叛亂的胡賊則是來自北方。這樣,以南風掃塵來比喻戰爭的進程,不僅形象,而且表現出了必勝的信念。
那么,詩人對東巡這一事件寄予如此厚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出將入相嗎?顯然不是,這在他同期所作的《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中已經說得很清楚:“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那么,他是象后來的一些統治階級御用文人所指責的那樣,是去幫永王和玄宗或肅宗爭天下嗎?也不是。他是為了“西入長安到日邊”。古人把日作為皇帝的象征,而這日又在長安,顯然,李白并沒有把永王看作當時的皇帝。而是要陪伴永王在一起平定叛亂后到長安京城內向皇上告捷。由這一點,也可看出詩人在李璘兵敗后受牽連而系獄和流放是冤枉的。盡管他為王權效力表明了他的階級局限,但正象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
象《永王東巡歌》這樣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杰作,十分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偉大詩人的自我形象,寫出了李白自己的非常真實的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質。
上一篇:《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一)·唐·李白》賞析
下一篇:《漢宮春·宋·陸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