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梅關
1935年冬
敵壘穿空雁陣開,連天衰草月遲來。
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梅關著劫灰。
注釋:
梅關——位于江西省大余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之間的梅嶺上,為南北交通孔道。關樓兩邊雙峰對峙;嵌有“南粵雄關”和“嶺南第一關”的匾牌。
敵壘——敵人構筑的軍營、工事。壘:軍營的墻壁或工事。
穿空——聳入天空。(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衰草——衰落、衰敗的草木。
葛——多年的草本植物,莖可編籃做繩,纖維可織布,根肥大,可制淀粉。
著——顯明,顯出。詩中指全部、徹底的意思。
劫灰——佛教謂之“劫火”之余灰。后指被兵火毀壞后的殘跡,或因兵火戰(zhàn)亂世事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賞析:
這首七言古詩系陳毅同志于三年游擊戰(zhàn)中所寫的詩詞之一。陳毅同志于1934年至1937年在贛粵邊打過三年游擊戰(zhàn)。在敵人“移民并村,封坑搜山”的瘋狂圍剿下,為應對敵人便衣的偵察,紅軍游擊隊穿插迂回,與敵人開展有針對性的反偵察:有路不走,沒路就走;溝邊不走,溝水里走;必經(jīng)之路,腳印掃除;晚上走路,不點火把等。正是通過這樣的戰(zhàn)術,游擊隊成功地突破了敵人的封鎖。詩中所提的梅關,地勢險要,有一條梅關古道供人通行,但因敵人把守,故紅軍游擊隊只能偷渡了。
上聯(lián)“敵壘穿空雁陣開,連天衰草月遲來”,寫出了形勢的危急。游擊隊為防敵人的偷襲,只能在夜間奔走。而位于梅嶺上的敵軍碉堡一個挨一個,如雁陣般擺開,黑洞洞的槍口密如針孔,一旦風吹草動,就會槍炮齊發(fā),則后果不堪設想。詩人首句寫敵情,次句寫自然環(huán)境。“連天衰草”是當時山野的真實寫照。由于正值冬季,漫山的野草開始枯萎,顯得異常地凄涼,而一勾冷月緩緩遲來,更加突出了環(huán)境的險惡。作者看似寫景,其實是從側面烘托偷渡梅關時的緊張氣氛,一面是敵壘密如雁陣,一面又是冷月枯草,加之萬丈梅關地勢險要,要想偷渡成功,必須千萬小心。
下聯(lián)“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梅關著劫灰”。首句寫前行的艱難,“攀藤附葛”本意指抓住藤蔓攀爬,但詩中卻隱含著另一層意思。由于敵人的圍堵,加之敵人戒備森嚴,盡管梅關古道有一條用鵝卵石鋪就的小道,但游擊健兒卻要舍棄小道去攀援絕壁,為的就是避開敵人。“君須記”,既指游擊隊員在攀爬的過程中記住來路,同時也暗指要把敵人的據(jù)點記在心上,以便日后有效地消滅敵人。次句是對上句的承接和回應。作者寄希望于未來,一定要把堅守梅關的敵軍化為灰燼,寓指把千百年來的封建反動統(tǒng)治徹底推翻。“萬載梅關”系指梅關的歷史悠久。梅關古道,始于秦漢。唐開元四年(公歷716年),張九齡路過梅關,見山高路險,便向唐玄宗諫言開鑿梅嶺,經(jīng)艱辛努力,終于打通大庾嶺古道。從漢至唐,梅嶺有嶺無關,宋嘉祐年間才建起關樓。詩中用“萬載梅關”寓指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用“著劫灰”象征國民黨反動派必將化為灰燼,十分貼切。
這首詩句短意長,手法含蓄,意境深幽。詩人用比興的手法,用“雁陣”喻敵人的碉堡群,用“萬載梅關”形容千百年來的封建反動統(tǒng)治,用“連天的衰草”來形容環(huán)境的險惡。整首詩似乎都在寫“偷渡”二字,但詩行里卻沒有半個“偷”字和“渡”字,詩人巧妙地將其融于險惡的環(huán)境之中,讓人的思緒在想象中去延伸。
上一篇:陳毅《佳期》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再過舊黃河》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