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韓紫翁陷敵不屈而死,詩以贊之
1942年1月
忍視神州竟陸沉,幾人酣醉幾人醒?
堅持晚節昭千古,誓挽狂瀾勵后生。
御侮力排朋黨論,同仇謀止鬩墻爭。
海陵勝地多人杰,信國南歸又見君。
注釋:
韓紫翁——韓國鈞(1857—1942),字止叟,號紫石,江蘇海陵人,人們敬稱為紫老。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中華民國成立后,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韓國鈞堅決擁護中共的主張,主動與新四軍領導交朋友,1940年,陳毅率部移師海安,韓國鈞邀請陳毅和夫人張茜住進家中,縱論天下大事;劉少奇等人也曾在韓公館議論過抗日大事。1941年,韓國鈞攜家人避難于徐莊,嚴詞拒絕出任偽江蘇省省長,敵偽在威逼利誘失敗后,對其武裝軟禁。韓老病重期間,告知家人:“抗日勝利之日,移家海安,始為余開吊,違此者不孝。”韓老于1942年1月23日在憂憤中離世。
神州竟陸沉——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比喻領土被敵人侵占。
忍視——不忍心看到。視:看。
昭——明顯。
千古——久遠的年代。
鬩墻——指內部互相殘殺。此詞來自于《詩經·小雅·堂棣》中“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侮)”之句。
海陵——地名,位于江蘇省泰州市。
信國——文天祥,南宋大臣,抗元英雄;他曾被封為信國公。
賞析:
這首詩是陳毅同志驚聞愛國人士韓國鈞老人陷敵不屈而死所作。詩人為韓老寧死不就任江蘇省偽省長的高尚民族氣節所感動,奮筆疾書,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詩作。
全詩四聯八句。首聯寫大敵當前,神州陸沉,不同人群對待戰局的不同態度。起句用“忍視”反問——在國難當頭、百姓遭難、國土淪陷之時,我們難道忍心看到這一切嗎?“神州竟陸沉”,出自典故“神州陸沉”。公元306年,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晉懷帝,與清談派首領“口中雌黃”的王衍把持朝政,結果政權被北方匈奴劉淵推翻。20多年后東晉明帝派桓溫率軍收復洛陽,桓溫不勝感慨,而謂王衍等人使神州陸沉,繁華的洛陽變成一片廢墟。陳毅同志在此寓指日寇的鐵蹄踐踏著中國的大片國土,難道我們炎黃子孫能夠“忍視神州竟陸沉”嗎?一個“竟”字,加深了詩人的激憤之情。次句緊承上句,寫不同人群的態度:“幾人酣醉幾人醒?”詩人仍然在反問,在祖國遭遇日寇蹂躪時,有的人還在醉生夢死、還在對酒當歌,甚至調轉槍口對待自己的同袍兄弟,其居心何在?“酣醉”一詞,寓指國民黨反動派的消極生活。在這嚴酷的形勢下,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節節敗退,搜刮民財,醉生夢死;而中國共產黨人的頭腦是清醒的,所領導的人民軍隊的頭腦是清醒的,像韓老這樣的愛國人士的頭腦是清醒的,他們知道,如果不團結一心,奮勇抗敵,中華民族只有死路一條。那個“醒”字,寓指以韓國鈞老人為代表的愛國人士的頭腦是清醒的、明智的。韓老不為利誘所動,堅決站在中國共產黨人這一邊,積極要求抗日,反對內亂,寧死不就任敵偽的官職,不為他們服務。
頷聯“堅持晚節昭千古,誓挽狂瀾勵后生”,緊貼上聯,對韓國鈞老人的民族氣節進行贊頌。韓老德高望重,但其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愛憎分明,剛直不阿,堅決不當日寇的馬前卒,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是后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激勵后人團結一心、力挽狂瀾、奮勇抗日的精神動力。一個“昭”字,是詩人對韓老的充分的肯定。
頸聯“御侮力排朋黨論,同仇謀止鬩墻爭”,是對頷聯的轉承,也是對韓老民族氣節的進一步肯定。上句指韓老力排眾議,堅決擁護國共合作,對國民黨反動派推介的所謂“異黨論”進行堅決的抵制,要求國人不要互相內部殘殺,槍口要一致對外。下句是對上句的進一步遞進,韓老希望國共兩黨要同仇敵愾,堅決反對內部爭斗,目標一致,狠狠地打擊入侵者。“鬩墻爭”既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奉勸,也是對其熱衷內部爭斗的兩面派嘴臉的深刻揭露。
尾聯“海陵勝地多人杰,信國南歸又見君”,是全詩的總起。詩人用比興的手法,將曾封過信國公的抗元英雄文天祥比喻為韓國鈞老人,既貼切,又真實。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抗元,兵敗被俘,至死不屈,與韓老寧死不就任偽江蘇省省長的事跡非常相似。詩人在此用喻,恰到好處地把韓老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氣節表現了出來。“海陵勝地多人杰”,是詩人的感嘆,海陵不僅是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也是人才輩出的寶地啊!
這首詩結構嚴謹,起、承、轉、合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波瀾迭起,蕩氣回腸,讀后令人對韓國鈞老人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上一篇:陳毅《聞八路軍大捷》詩詞賞析
下一篇: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