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舊黃河
1943年12月
故道黃河千里沙,旅途投宿二三家。
黃昏細雨人不寐,夤夜隔窗數雪花。
注釋:
舊黃河——黃河故道。
故道黃河——黃河故道。黃河至秦漢以來,平均三年兩次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黃河自明萬歷年間,徐州以下的黃河主道曾經是黃河下游的唯一河道。清代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今河南蘭考銅瓦明決口,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才形成現由山東利津入渤海的河道。因而在河南、安徽、江蘇的土地上留下了故道。詩中指的黃河故道,為豫東一帶的黃河故道。
寐——睡著。
夤夜——深夜。夤:深。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奔赴延安途中攝取的一個畫面。詩人自1943年11月25日離開黃花塘新四軍軍部,過洪澤湖,行進泗宿道中,乘舟過魯南老革命根據地微山湖,由山東進入到河南境內。這首詩就是詩人途經豫東黃河故道時所寫。
上聯起句寫黃河故道的慘景:大風呼號,黃沙遍野,滾滾的黃沙如同一股黃流,在大地上滾滾而來;草木枯焦,幾乎看不到一點綠色,沿途幾乎不見一縷炊煙。詩人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的凄涼油然而生。詩人用“千里沙”形容“黃泛區”的貧瘠就十分貼切,“千里”一詞,寓指地域開闊;黃沙飛舞,說明此地為一馬平川;由于沒有屏障,大風一吹,千里黃河故道頓時黃沙漫天。由于土地經滾滾的黃河水的沖刷,導致植被被毀,形成大片的黃泛區。眼前的慘景,讓詩人心潮難平,足下如灌了鉛一般沉重。詩人深感肩上責任重大,深感民族救亡的擔子重大。“故道黃河千里沙”,為下聯中的“人不寐”置下伏筆。次句“旅途投宿二三家”,緊承上句,仍然在寫景,詩人的視角由原野到散落的房屋,由開闊的掃視到近景的直視。“二三家”是確指,由于黃泛區的貧瘠,生存條件極差,千里黃河故道幾乎沒有什么人家,偶爾的兩三戶人家散落在黃沙上,供旅客投宿。詩人用數詞點睛,進一步烘托出黃河故道的蒼涼。此時此刻,詩人的心情更為沉重,揮筆寫出了下聯:“黃昏細雨人不寐,夤夜隔窗數雪花。”黃昏時刻,詩人進入農家投宿,窗外飄起了細雨,那細雨從天而降,就像詩人的思緒一般綿長,詩人由于白天的所見所聞,心情十分沉痛,無法入眠,只好靠在窗前,面對黑暗里的冷雨,靜靜地思考著祖國的未來。不知不覺中,夜已經很深了,窗外飄起了雪花,室內的氣溫更低了;為了消磨時光,詩人隔著窗戶數起了雪花。詩人不是童心未眠,其實是在暗寓當時的形勢。日寇不除,則國無寧日,民無寧日。詩人用“夤夜”與“黃昏”呼應,其實是在寫心情,詩人白天看到“千里沙”后,又怎能安心地入眠呢?詩人由痛心到揪心,由揪心想到了奔赴延安的責任。
這首詩畫面緊湊,但結構嚴謹,層次清晰。詩人先寫室外之景,再寫室內之思,視角由遠及近,由白天到深夜、由室外到室內;詩句看似直白,但含義深刻,我們從中不僅體會到詩人長途跋涉的艱辛,更能更體會到詩人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
上一篇:陳毅《偷渡梅關》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再過雁門》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