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紅梅,秋菊
(《冬夜雜詠》前三首)
1960年12月
青松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紅梅
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
紅梅不屈服,樹樹立風雪。
秋菊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注釋:
《冬夜雜詠》——共12題26首。這組詩中的有關詩作,最早發表在《詩刊》1962年第一期上。全組詩贊頌了人民堅韌不拔、寧折不彎的剛直與豪邁,以及那個特定時代不畏艱難、雄氣勃發、愈挫彌堅的堅強精神。
青松——松樹。因松樹四季常青,常被喻指堅貞不移的志節。
紅梅——梅花的一種,是中國文人喜歡吟詠的對象。
秋菊——菊花,在秋季綻放。古代神話傳說中,秋菊又被賦予吉祥長壽的含義。
賞析:
1958年,蘇聯提出與中國共建長波電臺和海岸聯合艦隊的建議,這兩項損害中國主權的建議,遭到中國方面的拒絕。到1959年,中國國內發生了嚴重自然災害,加之“左”的錯誤,造成我國經濟的巨大損失,國際上又面臨美國的威脅、中印邊界的沖突等,一時內憂外患。然而,就在這危急時刻,蘇聯卻在1960年7月照會中國,撤走全部1390名專家,撕毀343份合同,廢除257項科技項目。這種“落井下石”的做法,讓身兼外長的陳毅非常憤慨,他于1960年冬夜寫下了這組詩。
《青松》是《冬夜雜詠》的首篇,詩人看似寫松,實則寫人。松樹剛正不阿、四季常青、傲立風雪、絕不卑躬屈膝的稟性恰恰是那個特定環境下中國人民不畏封鎖、不懼困難、遇挫彌堅的精神寫照。詩人上聯寫實,用“大雪壓青松”起句,突出了當時環境的險惡、形勢的暴虐。次句中的“挺且直”,則是詩人用比興的手法來比擬中國人民在困難面前堅韌不拔的剛強性格:愈是大雪壓境,愈是昂首挺立,決不低下高貴的頭顱。下聯寫虛,“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有兩層意思:一是堅信中國人民一定能夠走出“冰雪”的困境,迎來春光明媚的春天;“冰雪”消融之時,“青松”高貴品質則能進一步顯露;二是寓指中外反動勢力必會像眼前的冰雪一樣消失,中國人民必定像青松一樣地傲立在世界的東方。詩人在詩中用青松喻中國人民,用青松的氣節象征中國人民敢于直面困難、永不低頭的浩然正氣,讀后令人感動。
《紅梅》一詩的結構與《青松》相似。“隆冬到來時,百花跡已絕”,點明了當時惡劣的環境。既然是“隆冬”,那么飛雪、寒流也會一并到來,百花當然是絕跡了。這兩句既是寫實,也是寫虛,從反面襯托出當年“黑云壓城城欲摧”的危險境地。毛澤東同志也在1961年的《卜算子·詠梅》詞中,用“已是懸崖百丈冰”來比喻當時的困境。詩人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筆鋒一轉,用紅梅象征中國人民,用“不屈服”三個字,把中國人民不畏嚴寒、勇于抗爭的堅強秉性勾勒出來。“樹樹立風雪”則進一步強化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奮勇抗擊圍堵的勇氣和信心。“樹樹”隱藏著一個“眾”字,突出了“梅花”不是一支獨放而是千株齊綻;一個“立”字,是詩人用擬人手法,讓中國人民抗擊中外反動勢力的意志躍然紙上。
《秋菊》一詩寫了困難來臨前的一段時光。秋菊綻放在寒冷的秋意中,隆冬已經不太遠了。我國與蘇聯交惡始于1958年,“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最能體現當時的情景。詩人用“秋菊”喻中國人民,用“風霜”喻中外反華勢力,一邊是“重重惡”,一邊是“能傲霜”,形成強烈對比,更加凸顯了中國人民抗擊困難的意志。“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則是詩人直抒胸臆,道明中外反動勢力的圍堵是壓不垮中國人民的!最后一句既是設問,又是反詰,是對中外反動勢力的宣戰。
《青松》、《紅梅》、《秋菊》,是《冬夜雜詠》的前三首,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大雪”、“隆冬”、“秋寒”中不懼困難、勇于抗爭的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一組大氣凜然的正氣歌。
上一篇:陳毅《雪夜行軍》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題《高松圖》》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