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八路軍大捷
1937年9月
抗日旌旗戰局開,大軍東出薄燕臺。
南方豪杰風雷動,團結救亡下山來。
注釋:
捷——戰勝。
旌旗——旗幟的總稱,這里借指軍士。
薄——作動詞時,通“迫”,迫近,靠近。
燕臺——即“黃金臺”,亦稱“金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詩中泛指冀北一帶。
豪杰——一般指才能出眾的人。
風雷——狂風和雷雨。比喻氣勢浩大而猛烈地沖擊力量。
救亡——拯救祖國,使之免遭滅亡。
賞析:
欣賞這首詩,首先得交代一下寫作背景。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盧溝橋事變。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向全國發出通電,要求國共兩黨親密合作,筑成統一戰線,一致抗擊日寇。經過國共兩黨的艱苦談判,蔣介石被迫承認南方各省共產黨和紅軍游擊隊的合法地位,于1937年10月12日將南方的紅軍與紅軍游擊隊收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并于之前的9月28日下令由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項英任主席,陳毅為副主席。由于日寇大軍壓境,一些地方游擊隊對“國共合作”有意見,不少派去做工作的同志被游擊隊當叛徒殺害了,陳毅同志也差點被殺,可見當時的形勢是多么嚴峻。而此時,瘋狂的日軍兵分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逼近太原,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就在這危險關頭,八路軍115師站了出來,他們在平型關伏擊日軍輜重部隊五師團二十一旅團,殲敵三千余人,取得了抗日戰爭的第一場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人心,高漲了中華民族反侵略的士氣,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得知這一消息后,陳毅同志非常激動,揮筆寫下了這首壯美的絕句。
上聯“抗日旌旗戰局開,大軍東出薄燕臺”,首句直指旌旗獵獵、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詩人用“旌旗”寓指抗日勇士,用“戰局”寓指抗日烽火,一個“開”字指出抗日戰爭已經全面鋪開。次句寫八路軍主力在朱德同志的領導下,東渡黃河,向晉察冀地區抗日前線和敵后挺進的情景。“薄”為靠近的意思,“薄燕臺”指我八路軍主力正在向冀北一帶急進。
下聯“南方豪杰風雷動,團結救亡下山來”是指南方游擊隊對“國共合作”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到行動。這個行動,就是為了“團結救亡”而紛紛“下山來”,下來的目的就是聯合起來,抗擊日寇,保家衛國,把日寇趕出我們的國土。“下山來”是對“風雷動”的呼應,進一步深化了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的義勇精神。“動”是這首詩的詩眼,不僅反映出我軍主力行動迅速,也反映出南方游擊隊下山抗日之迅猛,凸顯了全國上下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意志。
這首七言絕句系詩人“聞捷”后所作,詩句雖短,但氣勢如虹,“聞捷”而不寫捷,而是集中筆墨寫“動”,寫全國上下抗日的行動,八路軍主力在行動,南方游擊隊也在行動;而“大捷”只是個序言,舉國同心的抗日行動在才是詩歌的主題。只有全國上下齊心,中華民族才能形成抗擊敵寇的合力,拯救中華才有希望。
上一篇:陳毅《長相思·冀魯豫道中》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聞韓紫翁陷敵不屈而死,詩以贊之》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