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山紅葉
1966年
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
革命亦如此,斗爭見英雄。
紅葉遍西山,紅于二月花。
四圍有青綠,抗暴共一家。
紅葉遍山隅,中右色朦朧。
左岸頂西風,歡呼徹底紅。
伸手摘紅葉,我取紅透底。
淺紅與灰紅,棄之我不取。
書中夾紅葉,紅葉顏色好。
請君隔年看,真紅不枯槁。
紅葉落塵埃,莫謂紅絕矣。
明春花再發,萬紫與千紅。
題詩紅葉上,為頌革命紅。
革命紅滿天,嚇死可憐蟲。
注釋:
西山——北京西部群山的總稱。
紅葉——楓葉秋季經霜染后變紅,格外壯麗。
紅于二月花——取自(唐)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山隅——山邊、山角。
枯槁——干枯。指植物失去水分。
可憐蟲——寓指陷入困境而束手無策的人。
賞析:
1966年,正值國際反動勢力掀起反華大合唱之際,國內的“文化大革命”也正式開始了。面對這場史無前例的“大革命”,處境十分艱難的陳毅同志態度鮮明,對其中出現的一些不正常的苗頭表示堅決反對!他感到“文化大革命”有偏離軌道的危險,于是,他堅守崗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作堅決抗爭,同時托物言志,用西山的紅葉表明自己堅定的立場。
這首詩共七節,每節既可獨立成章,但又節節相扣、層層流轉,渾然一體,氣貫長虹。
第一節起句點題、開篇言志。“西山紅葉好”是開山之句,點出主題。作者先用“霜重”寓邪惡勢力,再用“色愈濃”寓自己意志的堅定;接著用紅葉起興:“革命亦如此,斗爭見英雄。”因紅葉經霜染變紅,寓人生的秋天更應該意志堅定、永不退縮,唯有堅持斗爭,方顯英雄本色。作者借紅葉表明自己凜然的正氣和堅定的革命立場。
第二節,作者在上聯借用杜牧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繼續用紅葉象征正義的力量。下聯“四周有青綠,抗暴共一家”寓指正義的力量不是孤立的,它們有綠葉相助,可以形成抗暴的合力。作者從對自然景觀的欣賞、贊譽,轉承到理論的高度,自然而然引出了“一花獨放不是春”的道理。如何處理好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領袖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等等,這些都需要好好地去總結。我們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道去抗擊風暴,形成堅強的統一戰線。
第三節,作者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對那些左右搖擺不定的、狡猾的兩面派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對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充滿了期待。作者用“色朦朧”比喻那些左右搖擺不定的兩面派,用“左岸”比喻無產階級革命派,用“西風”象征邪惡勢力,一個“頂”字如投槍、匕首,直插邪惡勢力的心臟,“徹底紅”是作者對勝利的期待。
第四節,是作者對紅葉的進一步理解,也是對第三節“中右色朦朧”一句的進一步遞進。作者在《亡羊》一詩中,就有“我亦厭淡紅,惡其亂朱紫”的描述,因此,“淺紅與灰紅,棄之我不取”表達了作者旗幟鮮明的態度。“伸手摘紅葉,我取紅透底”是作者在向世人表明自己的堅定革命立場,是在宣誓自己的革命信念。
第五節,作者用“真紅不枯槁”再度宣誓自己的立場和信念,用“請君隔年看”來證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正的革命者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讓時間去見證自己那顆如同紅葉般的心吧。
第六節“紅葉落塵埃”、“明春花再發”,既是作者不畏犧牲、舍身成仁、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理念表達,也是暗指邪惡勢力必將塵埃落定、走向滅亡的真理所在。“莫謂紅絕矣”與“萬紅與千紫”相互呼應,告知人們,革命的紅色永遠不會褪去,萬紫千紅的明天就要到來。
最后一節是收官之作。“題詩紅葉上”與開篇“西山紅葉好”遙相呼應。作者在這一節中,一連用了三個“紅”字,讓紅葉、紅心、紅色風暴交織在一起,不嚇死可憐蟲才怪呢!
這首詩主題鮮明,托物言志、狀物抒懷自成一體,比興手法嫻熟,用紅葉一詠到底,把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凜然正氣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借紅葉宣誓于世,讀后讓人震撼。
上一篇:陳毅《題《高松圖》》詩詞賞析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