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
日夕見寒山,便為獨往客。
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跡。
鹿柴是王維的輞川別業(yè)的一個景點。輞川,水名,輞川別業(yè)在終南山下輞川山谷。王維有《答裴迪》絕句:“淼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這“心知白云外”,用李白話說就是“別有天地非人間”(《山中問答》),這是理解裴迪詩作的線索。
裴迪在這首《鹿柴》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靈的藝術(shù)意境,主客體的“靜”正是構(gòu)成空靈的首要條件,全詩都從“靜”的審美視角展開的,固然,詩中渲染的是一幅靜景。但與其說景靜,還不如說心靜,心靜正是“心知白云外”的注釋。
審美主體內(nèi)在的“靜”是產(chǎn)生審美共鳴的主要因素。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詩人在“靜觀”中發(fā)現(xiàn)了自然中的“我”,獲得了物與我的心靈交感。詩人在一個深秋的黃昏,獨自漫步在山徑上,“不知深林事”,事實上并非“不知”。“不知”是拋開一切世俗的雜念,超越自我。宗白華說:“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wù)暫時絕緣。”“空明的覺心,容納著萬境,萬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靈。”(《美學初步》)詩人把他的情感完全投射到審美對象中去了。于是乎“但見麏麚跡”。麏,獐也。麚,牡鹿也。有獐、鹿出沒的地方,每每是人跡罕至之處。詩人之所以只見“麏麚跡”,正是反襯鹿柴的幽靜:鹿柴的幽靜,也正是詩人心靈的寧靜,否則,為何什么景象都不見,唯見“麏麚跡”呢?以情觀景,景中含情;靜中觀景,靈氣往來,因而構(gòu)成了一個廣闊的藝術(shù)空間,渲染了一個靜穆的藝術(shù)境界:漫步山徑,幽人獨往來,“心知白云外。”
上一篇:杜甫《復愁十二首(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張謂《送盧舉使河源》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