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野營聞警
1936年冬
風擊懸冰碎萬瓶,野營人對雪光橫。
遙聞敵壘吹寒角,持槍倚枕到天明。
注釋:
聞警——聞:聽見。警:危險緊急的情況或事情。詩中指聽到敵情,以加強戒備。
野營——到野外搭建帳篷住宿。
敵壘——敵人的軍事建筑或工事。
寒角——詩中指敵人軍號聲。角:號角。
倚枕——靠著枕頭。詩中指靠著背包或倚著槍。
賞析:
1936年是時勢多變的一年。6月,發生了“兩廣事變”,在大余、信豐、南雄等地清剿游擊隊的粵軍突然撤走。陳毅與項英等人分析了蔣介石與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為代表的軍閥之間的矛盾,提出了“反對軍閥戰爭,實行抗日戰爭,變軍閥戰爭為抗日戰爭”的口號。他們廣泛深入到廣大人民中,發動群眾一道抗戰,同時集中分散兵力打擊保安團和地方武裝,壯大游擊隊,擴展解放區。9月,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四十六師突然替代粵軍向贛邊發動新的“清剿”,11月到12月間,陳毅在梅嶺被敵四十六師圍困20多天不得脫身,曾寫過絕筆《梅嶺三章》,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后,陳毅才轉危為安。
這首七言絕句寫于1936年冬,攝取的是當年游擊戰中的一個真實畫面。上聯寫景——由于油山游擊區地處廣東南雄與江西信豐交界處,溫差較大,山腳氣溫較溫和,而山頂則高寒,樹枝上懸掛的冰柱千姿百態,蔚為壯觀。詩人用比擬的手法,用“風擊”二字,形象地描述了山風吹來時,冰柱落地的情景。山上本來很靜,但因有了“風擊”,于是就有了“碎萬瓶”的響聲,使冬日的山景充滿了靈氣。詩人用“萬”形容冰柱之多,用“瓶”喻冰柱,可見冰柱之粗壯,從側面烘托出山頂的寒冷。次句是對上句的遞進,似乎仍在寫景,但寫的是人在看景。雪野茫茫,撲入游擊隊員眼中的,是一片白皚皚的雪光。詩人看似寫景,其實是在寫野營途中的艱辛;天寒地凍,氣溫非常低,而游擊隊員又缺衣少藥,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宿營,他們的意志的確讓人感動。
下聯寫“險”。游擊隊員不僅要面對險惡的自然環境,而且要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冬夜的山嶺,一個個帳篷靜靜地散落在樹木叢中,帳篷里的游擊隊員持槍倚枕,雙耳警惕地聽著遠方敵壘傳來的軍號聲,這聲音和眼前的雪景一樣讓人生寒;戰士們無法安心入睡,半夢半醒,直至天明。“持槍倚枕”是對戰時險惡環境的側面烘托,深山老林、雪寒冰凍,在這樣的情況下,戰士們還不能安心入睡,可見敵人是多么兇殘。
這首詩由景生情,借景抒懷,用比喻、擬人等手法,讓生活的真實藝術地再現,令人稱道。詩人用“寒角”比喻敵軍的軍號聲,突出了戰時環境的險惡,那個“寒”字讓人生畏,加深了讀者對游擊隊員生存環境的理解。這首詩雖短,但意義深長;畫面單一,但內涵豐富,使我們對游擊隊員不畏困難、勇敢向前的精神風貌感到由衷的欽佩。
上一篇:陳毅《雅魯藏布江》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雪夜行軍》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