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雁門
1948年春
百尺雄關氣郁森,驅車登覽感叢生。
能兵李牧難終任,多計劉邦僅免身。
慷慨捐軀悲繼業,從容謫戍念南星。
紛紜千古傷心事,端緒由來封建根。
注釋:
雁門——雁門山,又名“雁門塞”,在山西省代縣西北。
氣郁——(草木)充滿生氣,茂盛。郁:(草木)茂盛。
叢生——草木聚集在一處生長,也指同類的事物同時出現。叢:聚集。
李牧——戰國末年趙國戰將。他長期防守趙國的北邊,甚得軍心,并因大敗秦軍功封武安君。后因趙王中秦國反間計,奪了李牧的兵權,并將他殺害。
劉邦——沛縣(今江蘇)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史稱漢高祖。
僅免身——免:去除、避免、不可。即“僅以身免”,指沒有被殺或只身逃出了險境。
繼業——北宋名將楊繼業,與遼軍作戰失利,重傷被俘,絕食而死。
謫戍——謫:封建時代把高級官員降職并調到邊遠地方做官,遣戍遠方。戍:(軍隊)防守。西漢文學家賈誼的《過秦論》:“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南星——明朝東林黨人趙南星,與魏忠賢斗爭失敗,謫戍代州,病卒。
端緒——一些歷史往事的經過。端:(事情的)開頭,也指事情的經過。
賞析:
這首詩寫于1948年春,之前詩人寫有《大雪過雁門關》一詩,之所以“再過”,是指詩人在陜北楊家溝小住近一個月后,重返雁門關后所寫。
1947年11月上旬,詩人離開華野司令部去邯鄲,到達邯鄲后,于12月上旬按朱德、劉少奇指示,去西柏坡匯報華東野戰軍情況,然后參加中央在陜北楊家溝召開的“十二月會議”。詩人經五臺,到代縣,過雁門關出長城,一路風雪鋪蓋、山路崎嶇,到達楊家溝時已是1948年1月7日,錯過了中央召開的“十二月會議”。《大雪過雁門關》這首詩就是去時寫的。陳毅同志1月7日到達,2月4日返回,在楊家溝待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閱覽了“十二月會議”的文件和記錄,發現“十二月會議”主要精神為毛澤東所作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對中央糾正“左傾”機會主義的決議大加贊賞。在“一月中央會議”上,他匯報了華東野戰軍的情況,并參與研究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方案。2月4日,詩人東返,此時已是初春,詩人揮筆寫下了《再過雁門》這首詩。
首聯“百尺雄關氣郁森,驅車登覽感叢生”中的雁門關位于山西省代縣西北的雁門山上,它始建于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制高點以鐵門設關城,戍卒防衛。《唐書·地理志》載:“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故雁門關又稱西陘關。元朝關樓被毀,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筑新關于舊關東北十里處。雁門關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雁門山上,謂之“百尺”不為過。這里氣勢巍峨,郁郁蔥蔥,層巒疊嶂,四季常綠,繁花似錦,鳥鳴雀唱。詩人看到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長,自然是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發出了感嘆,為下兩聯作了有力的鋪墊。
頷聯與頸聯系詩人借典、用典。“能兵李牧終難任”,指的是趙國戰將李牧常年駐守北部代君、雁門郡(今山西代縣),防御匈奴。他任人唯賢,不貪不占,將收來的貨物全部用于士兵的開銷;狠抓“騎馬射箭”,提高戰力,曾大敗單于,殲滅匈奴騎兵十萬人,立下赫赫戰功,最后卻蒙冤被趙王殺害。“多計劉邦僅免身”一句,見《史記·項羽本紀》。劉邦進入秦王朝都城咸陽后,項羽也攻下函谷關進入咸陽。當時劉邦存兵十萬,項羽則手握兵力四十萬,占絕對上風,項羽本來計劃滅掉劉邦,但其叔父項伯走漏消息,建議劉邦到鴻門向項羽致歉。項羽在鴻門設宴宴請劉邦,其本意欲在酒席間殺掉劉邦,然而項羽不愿承擔“不義”的罵名,放走劉邦,使其免于一死。最后,項羽被劉邦打敗,自刎于烏江。“慷慨捐軀悲繼業”,指的是北宋名將楊繼業(又名楊業),驍勇善戰,屢建戰功,公元908年,遼軍入侵雁門關,楊繼業父子繞背夾擊,讓遼軍大敗,損失慘重,一時名聲大震,但最后戰死疆場,慷慨捐軀,卒年60歲。“從容謫戍念南星”,指的是明朝東林黨人趙南星,與魏忠賢斗爭失敗,被謫戍代州而病卒。尾聯“紛紜千古傷心事,端緒由來封建根”,是對頷聯和頸聯的總結,這些眾說紛紜的千古往事,的確令人痛心不已!詩人用“端緒”牽出千古往事的產生和由來,道出悲劇產生的根源是來自于封建王朝的帝制。詩人借古喻今,發泄對封建統治的不滿,表露對蔣家王朝的憤恨,發誓要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建立起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這首詩借景抒懷,借典明理,借古寓今,為鉤沉的往事賦予新的含義,值得學習和肯定。另外,這首七言律詩對仗工整,頷聯與頸聯不僅在詞性、詞義上對仗工整,其感情色彩上也對仗得嚴絲合縫,十分貼切和形象。全詩起聯寫景,由景生情,列舉典故,最后尾聯總結,讓人們從已逝的往事中汲取教訓,從中受到啟迪。這首詩的藝術手法十分嫻熟,值得點贊。
上一篇:陳毅《再過舊黃河》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初聞“四八”噩耗》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