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初抵高淳(四首)
1938年6月
波光蕩漾水紋平,
河汊溝渠縱復橫。
扁舟容與人如畫,
抗戰軍中味太平。
堤柳低垂晚照斜,
農家夜飯話桑麻。
兵船初過群疑寇,
及見親人笑語嘩。
江東風物未曾諳,
夢寐吳天廿載前。
此日一帆憑顧盼,
重山復水是江南。
蘆葦叢中任我行,
星星漁火水中明。
步哨呼覺征人起,
欣然夜半到高淳。
注釋:
高淳——系縣名,位于江蘇省,與安徽省交界。
容與——形容遲緩的樣子。出自《楚辭·九章·涉江》中“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之句。
諳——熟識。
征人——詩中指新四軍戰士。
江東——因長江在今安徽南部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為標準確定。江東所指域為長江下游江南一帶。即今皖南、蘇南、浙江、江西東北部、上海等這片地區稱作江東。
吳天——吳,古代的國名。吳天,指江蘇省南部。
桑麻——泛指農業作物或農事。晉代陶淵明在其《歸園田居》詩之二中有“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之句。
賞析:
這是一組勾勒江南水鄉美景、描繪軍民魚水之情、展望斗爭前景的七言絕句,寫得非常之美。
1938年,陳毅同志親自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東征蘇皖一帶,建立蘇南解放區,于6月4日晚進入江蘇高淳后,寫下了這首詩。
第一首寫景。詩人初涉水鄉,就被江南水鄉的美景迷住了,驚嘆“抗戰軍中味太平”。一個“味”字,可以說成是“體味”,也可以說成是“回味”,還可以說成是“品味”,在抗日烽火連天的歲月里,尚能見到這河汊溝渠交錯縱橫、波光瀲滟、堤柳低垂、扁舟犁浪、水鳥翻飛的美景,怎能不叫人驚嘆呢!“太平”二字,是對眼前水鄉美景的概寫,突出了這里安寧、祥和的社會環境。詩的前三句寫景,詩人的視角是先湖面,再堤岸。湖面上是“波光蕩漾”、“扁舟容與”,而湖岸上則是“河汊溝渠縱復橫”,一前一后,湖上的風景與堤岸的風光交融在一起,使畫面充滿了立體感。第四句為詩人借景抒情?!拔短健比齻€字,既是實寫,也是虛寫,詩人于此也隱隱表達著這樣的感慨:只有取得抗戰的勝利,天下才會永久的太平,水鄉的美景才會完美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第二首寫情。月牙高懸,夏風拂面,軍民圍坐在一起,談起了農家事,拉起了家常話,氣氛非常融洽,宛若一家親。特別是初見親人時的情景最為感人,農家因長久被敵人欺侮,總擔心敵人前來騷擾,當兵船尚未到岸時,他們的心又提到嗓子眼上,當看到來人是新四軍時,頓時眉頭松開,笑語喧嘩。詩人牢牢抓住農家“兵船初過群疑寇”的心理,讓農家的愛與恨在沖撞中交織、迸發,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暗塘痛雇碚招薄币痪?,似乎仍在寫景,但同時是對第一首詩歌的轉承,第一首詩寫兵船行進中看到的美景,而兵船靠岸后又是一種美景,它是近景,也是實景,為下面三句詩作了鋪墊。
第三首寫思。起句寫思的理由是“江東風物未曾諳。”詩人出生于四川樂至縣,又常年率領的新四軍第一支隊在山區作戰,對水鄉的地理環境肯定不熟悉。次句“夢寐吳天廿載前”寫詩人當年赴法勤工儉學途中路過江南,至今近二十年。當時畢竟只是路過,對眼前的景色一晃而過,沒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了,因此,在下聯中提出“此日一帆憑顧盼,重山復水是江南”的警示,提醒自己和部下,我們不是來欣賞風景的,我們是來作戰的,必須要左顧右盼,熟悉這里的一溝一汊、一草一木,要把“重山復水”的江南景色熟悉透。“未曾諳”是因,“憑顧盼”是果,正是因為不熟悉、不了解這里的地理情況,所以就要深入地去熟悉、去了解,以便制定出一套有針對性的戰略戰術,以達到戰而勝之的目的。詩人的思緒由遠而近,由因想到果,由自然的欣賞轉到對肩上的抗戰責任的考慮,層次十分清晰。
第四首寫展望?!疤J葦叢中任我行,星星漁火水中明”,是詩人對斗爭的展望??谷沼率看┎逶谔J葦叢中,在水上自由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殺得敵人落荒而逃。“星星漁火”是實寫,也是虛寫?!皾O火”本來指漁家夜宿漁船時點燃的燈火,這里寓指人民群眾對我軍的支持,同時隱含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八忻鳌保窍M?,也是展望,美好的明天正從這里悄悄燃起?!安缴诤粲X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是全詩的總起,點明了主題——東征初抵高淳。哨兵報信,半夜里的兵船已經到達目的地了,戰士們都站了起來,興奮不已?!靶廊弧倍?,既有興奮之意,也有振奮之情,點明戰士們對東征高淳、開展抗日戰爭充滿了渴望。
這是一首敘事抒情詩,脈絡十分清晰,詩人從斜陽晚照的湖面寫到深夜抵達陸地碼頭;從農家的夜話,回顧初見親人時的笑語喧嘩;從“江東風物未曾諳”到“此日一帆憑顧盼”,由欣賞湖鄉美景轉到寫抗戰的責任。表現手法清晰自然,看不到半點生硬的痕跡,值得學習和借鑒。
上一篇:陳毅《三十五歲生日寄懷》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乘車過雪峰》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