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惠民
投筆新從定遠侯, 登壇誓飲月氏頭。
蓮花劍淬胡霜重, 柳葉衣輕漢月秋。
勵志雞鳴思擊楫, 驚心魚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 縞素秦庭矢報仇。
夏完淳
這首律詩,是夏完淳于清順治三年(1646),跟隨其師陳子龍、岳父錢栴重組義軍,抗清復明誓師時的明志之作,時年一十五歲。
“魚服”,乃用鯊魚皮所制的箭囊,是戎裝的一種標志。作者以之為題,意在闡明此詩投筆從戎,抗清復明的主旨。《詩經·小雅·采薇》篇第五章云:“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狁孔棘。”意思是說,軍容壯盛,軍械精良,士氣高昂,足以抗御外族儼狁的大舉侵犯。作者在此顯然是化用其意,表明抵御外侮,抗清復明的意志和決心。
第一聯“投筆新從定遠侯,登壇誓飲月氏頭”,寫“登壇誓飲”的悲壯場面。“投筆”二字,既點明作者的書生身分,又表現了從戎御侮的決心。“定遠侯”,乃漢代班超立功異域后的封爵,此乃指代其師陳子龍。“新從”二字既交代了上次隨父進行的抗清運動的失敗,又昭示了此次重組義師再接再厲的斗爭意志。而“登壇誓飲”就是這種意志與決心的具體表現。“月氏”(讀作肉支)乃清統治集團的代稱。“誓飲月氏頭”,是立誓要以清統治者的頭顱作為酒器,決心御侮抗敵,不勝不休的金石之言。此句化用了岳飛《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詞意。這兩句詩意是說,:效法班超投筆從戎,參加陳子龍的抗清義軍,誓師之日,同仇敵愾,立誓飲盡敵人鮮血,以報國恨家仇。
第二聯“蓮花劍淬胡霜重,柳葉衣輕漢月秋”,是寫義軍武器之精良。“蓮花劍”,即飾有“蓮花”花紋的寶劍。“淬”,為淬火,是一種鍛造工藝。經過淬火的寶劍,鋒利無比,是殺敵的精良武器。“胡霜重”是指淬火后寶劍所呈現的耀眼光芒。“柳葉衣輕”是義軍所穿的輕便鎧甲。“漢月秋”是說鎧甲閃耀著秋月般的光彩。“漢月”一詞,有自詡自豪之意,志復漢土之心。這兩句詩是說,義軍將士手持鋒利的武器,身著輕便的鎧甲,去戰勝敵人。
第三聯“勵志雞鳴思擊楫,驚心魚服愧同舟”,是用晉代祖逖的故事,勉勵同仁,共立誓恢復中原之志。《晉書·祖逖傳》稱,在晉室大亂之際,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后為有志者及時奮發之典。《祖逖傳》又云:祖逖率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晉書》卷62)這一聯的上句就是用祖逖故事,勉勵同仁,要聞雞起舞,及時奮發,早日渡江,以實現抗清復明的大業。下句就自身而言。“驚心魚服”,是驚嘆自己實現投筆從戎的宿愿,穿起戎裝,成為一名抗清將士。但自己年輕力薄,雖同為義軍將士,未立戰功,這就是“愧同舟”一語的內涵。這兩句詩是說,參加義軍的將士,聞雞起舞,勵志奮發有為,而自年己輕力薄,慚愧未立抗清之功。
第四聯“一身湖海茫茫恨,縞素秦庭矢報仇”,承“愧同舟”詩意,表示自己要效法楚臣申包胥,泣秦庭,借助外力抗清復明。“茫茫恨”,即恨茫茫,無邊無際的國亡家破的深仇大恨。作者已意識到此次重組義軍未必能戰勝強寇,需要借助外力來實現恢復明室江山的大業。若有此機緣,作者表示愿效楚臣申包胥,泣血秦庭,以拯救祖國,報仇雪恥。申包胥為楚國大夫,伍子胥以父兄被楚王所害,借吳兵攻楚,入郢都。申求救于秦國,哭泣秦庭七日七夜,秦終于出兵救楚,大敗吳軍。事載《戰國策》、《史記》等書。夏完淳在詩的末聯,即表示要以申包胥救楚的行動勉勵自己,為匡復明室江山盡力盡責。這首詩辭語慷慨,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作者抗清復明之志。
上一篇:陳慶元《鰕篇》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唐驥《魯港》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