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慶元
鰕游潢潦, 不知江海流。
燕雀戲藩柴, 安識鴻鵠游?
世士誠明性, 大德固無儔。
駕言登五岳, 然后小陵丘。
俯觀上路人, 勢利惟是謀。
仇高念皇家, 遠(yuǎn)懷柔九州。
撫劍而雷音, 猛氣縱橫浮。
泛泊徒嗷嗷, 誰知壯士憂!
曹植
曹植生于東漢末年戰(zhàn)亂的年代,目睹了國家的分裂。他是在軍中長大的,從青少年起他就產(chǎn)生了“混同宇內(nèi),以致太和”(《求自試表》)的偉大抱負(fù)。他一再唱出“甘心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自馬篇》);“國仇亮不塞,甘心思喪元”(《雜詩》其六)的心聲。然而他并沒有得到魏文帝和魏明帝的理解和支持,他的壯志還為“朝士所笑”(《求自試表》)。曹植這首樂府詩,抒發(fā)了“柔九州”,即統(tǒng)一中國的遠(yuǎn)大抱負(fù),并對小人們的卑劣行徑進(jìn)行諷刺。
工于起調(diào),是曹植詩的一大特色。此詩以“鰕”、“燕雀”起興,揭示主旨,籠罩全篇,“鰕”,即蝦;“
”,今作鱓,即鱔。蝦、鱔只知在淺淺的積水中翻滾游鉆,他們怎么會知道江河大海的浩瀚;燕雀只懂得在籬笆間蹦跳騰躍,他們怎么能理解鴻鵠的遠(yuǎn)大抱負(fù)!“燕雀”二句,典出《史記·陳涉世家》,尚未起事時(shí)陳涉曾對瞧不起他的伙伴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窄淺的潢潦比之于浩瀚的江海,數(shù)尺的藩籬比之于九重的高天,顯得多么可憐而渺小!詩人的胸懷就象江海,抱負(fù)又有如鴻鵠,燕雀一般的小人怎可比擬!
“世士誠明性”六句,總說“世士”和“上路人”。“世士”,即壯士,也即《雜詩》中的“烈士”;“上路人”,即小人,也即“朝士”。曹植認(rèn)為世上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正象飛禽中有鴻鵠和燕雀一樣。世士能了解自己的本性和職責(zé),他們高尚的品格本來就沒有人可以匹敵。“駕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意同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世士”襟懷曠蕩,居高臨下,俯觀世間,小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們的伎倆、嘴臉無不看得一清二楚。小人唯勢與利是圖,“以趨勢利為先,合黨連群”,以至對不歸附他們的世士“為作瑕釁”,(《三國志·魏志·董昭傳》),無端攻擊。“俯觀”二字,頗能狀世士對小人的藐視、鄙夷之神態(tài)。
曹植《雜詩》其六:“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閑。”“悲心”,即憂國之心,是世士“大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偷自閑”,即茍且偷安,是小人卑劣行徑的另一個方面。世士心憂天下,以國家的安危為己任;小人貪生茍活,以保全自己為目的。“仇高念皇家”六句,著重落筆于世士,描繪世士顧念家國的豪壯氣概和胸懷天下的品格。“仇高念皇家”,宋本作“高念翼皇家”,當(dāng)從。“翼”,輔助;“皇家”,指魏國。此句與下句“遠(yuǎn)懷柔九州”,正好相儷成文。“遠(yuǎn)懷”,遠(yuǎn)大的抱負(fù)。“柔”,安定。“柔九州”,就是《求自試表》所謂踏平“違命之蜀”、“不臣之吳”,使天下歸于統(tǒng)一的意思。為此,詩人將手揮諸侯之劍,發(fā)出雷霆之威,勇猛戰(zhàn)斗,豪情縱橫洋溢。《莊子·說劍篇》說:有天子之劍,有庶人之劍,有諸侯之劍。諸侯之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nèi)無不賓服而聽君命者矣。”曹植身份相當(dāng)于諸侯,詩用《莊子》事甚切合。曹植在《求自試表》中是這樣描繪“翼皇家”、“柔九州”縱橫猛氣的:“必殺身靜亂,以功報(bào)主也。”“憂國忘家,捐軀濟(jì)難,忠臣之志也。”“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必乘危躡險(xiǎn),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奮袂攘衽,撫劍東顧,而心已馳于吳會矣。”真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泛泊徒嗷嗷,誰知壯士憂!”“泛泊”,紛泊,即《雜詩》中所謂“偷自閑”的小人。這些輕薄小人只會象燕雀那樣嗷嗷亂叫,又有誰知道我心中所憂之事呢!以小人、世士對比作結(jié),回應(yīng)篇首。
《樂府解題》說,“曹植擬《長歌行》為《鰕》。”古詩云:“長歌正激烈”,可見《長歌行》是慷慨激烈的調(diào)子,所以這一首新創(chuàng)的樂府詩《鰕
篇》也寫得慷慨激烈。詩中世士、壯士的形象,實(shí)則就是詩人曹植自己,世士、壯士的志向就是曹植本人的志向。詩中所表達(dá)的“柔九州”,即統(tǒng)一中國的思想無疑具有進(jìn)步的意義。詩以比興起調(diào),以“誰知心憂”結(jié)。慷慨中帶有悲涼,體現(xiàn)了建安時(shí)期詩歌的風(fēng)格。
上一篇:王季思 張小瑩《高陽臺》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秦惠民《魚服》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