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左健
消息傳來信復疑, 荊襄形勢系安危。
蛟龍頭角終難屈, 虎豹韜鈐好自為。
漢幟飛揚明月夜, 魯戈揮霍夕陽時。
英雄已分沙場死, 莫遣蛾眉系我思。
周實
這首詩作于1911年,這時詩人正在南京兩江師范學習,聞武昌起義的消息,他倍感激奮,遂援筆賦詩,表達了他獻身革命的決心。
首句“消息傳來”四字,如奇峰自天外飛來,突兀陡峭,扣人心弦。但為什么又有“信復疑”之說呢?翻開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也是一部抗爭的歷史。自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以來,中國革命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雖然進行了多次殊死的反清武裝起義,但均遭失敗,革命者付出了多少血的代價!這一次終于聽到了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這怎能不使詩人乍驚乍喜,將信又疑呢!“信復疑”三字極生動地傳達了詩人的這種神情。次句“荊襄”是指湖北荊州、襄州一帶,這里指武昌。這一句是補足、闡發首句,是說武昌起義的成敗事關大局的安危與民族的命運。
頷聯二句不僅形式上工對,而且在思想內蘊上也有對應關系。“蛟龍”句意指革命者通過數年艱苦卓絕的奮斗,現在終于昂然崛起,揚眉吐氣,取得了革命的初步成功;“虎豹”句筆調一轉,冷靜地提醒武昌將士在勝利面前切勿掉以輕心,草率從事,一定要深謀遠慮,注意革命的策略。虎豹韜:古代兵書《太公六韜》有“虎韜”、“豹韜”;鈐,玉鈐,古代兵書,傳為呂尚所作。“虎豹韜鈐”,這里皆指軍事策略。頷聯兩句一縱一斂,表明了不僅要敢于斗爭,而且要善于斗爭。
五、六兩句以更奔放的筆致描繪了兩幅驚心動魄的血戰圖。前一幅是月白霜重,漢幟飛揚;后一幅是夕陽黃昏,殺氣沖天。至于是鏖戰正酣,還是猛追窮寇,讀者可想象而自得之。漢幟,指武昌起義革命者;魯戈,用魯陽揮戈典故(見《痛哭四章》之一“誓死魯陽麾赤日”解釋),這是詩人們描寫戰爭、抒發殺敵壯志常常引用的。如魏源《錢塘觀潮行》:“暮氣魯戈揮不復”、馬君武《寄南社同人》:“辛苦揮戈挽落日”等。與全詩相比,這兩句尤顯得精壯頓挫,飛揚激越,給人以心旌搖動的壯美感受。
尾聯二句,十分強烈地表達了自己極欲親身參加戰斗、以身殉國的愿望。“英雄已分沙場死”,分,甘愿之義。表示他已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末句“蛾眉”,指他的女朋友。詩人自注:“時吾友人叔清女士方居漢口。”“莫遣蛾眉系我思”一句,更進一步地表示了自己拋卻私情掛牽,義無反顧地走向沙場的決絕態度。或以為以“蛾眉”一句結束全詩,似有松懈之病。但其實此句極富人情味,最是英雄心腸!只有親身經歷過這種情境、視死如歸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力透紙背的詩句。果然,他的決心就成了他的實際行動。在武昌起義后不久,他就很快從南京回到故鄉,與同縣阮式集合民眾數千人響應起義,宣布光復。后終因缺乏斗爭經驗,慘遭反動縣令和劣紳的殺害,以他的熱血澆灌了革命的鮮花,以他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流芳百世的愛國詩篇。
這首詩語意超絕,筆力排奡,豪宕激昂而不失于粗野,每聯都有獨特的意象和境界,但又能一氣貫注,渾成自然。
上一篇:艾治平《海上》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徐翰逢《清江裂石》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