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贈從弟》原文與翻譯、賞析
[漢] 劉 楨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風(fēng)③。
風(fēng)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④,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釋〕
①本篇選自《文選》。共三首,這是第二首。從弟,堂弟。②亭亭,端正立著的樣子。③瑟瑟,強烈的風(fēng)聲。④慘悽,嚴(yán)酷。⑤“罹”(li離),遭遇。凝,嚴(yán)。
〔分析〕
劉楨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任用他為丞相掾?qū)佟K麨槿藙傉话ⅲ詺夤?jié)自重,險遭殺身之禍。他的詩品亦如其人品,剛勁挺拔,骨氣奇高。《贈從弟》就很能體現(xiàn)他這種詩歌風(fēng)格。
《贈從弟》共三首詩,全用比興,分詠蘋藻、松柏、鳳凰三物,既是對從弟的贊美與勉勵,亦是詩人的自喻與自勉。本篇原列第二。
吟詠松柏,贊頌了一種堅貞不屈、剛正不阿的品格。松柏很早以來就成為崇高節(jié)操的象征,成了體現(xiàn)人格美的一個審美對象,最有名的就是孔子贊美它:“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本詩實際就是孔子這一贊語的詩化。詩的前四句描寫挺立于寒風(fēng)中的山松。詩人采用對比手法來寫松與風(fēng),“亭亭”標(biāo)松之高聳挺拔,“瑟瑟”狀風(fēng)之蕭瑟凄厲。如果說首二句是客觀描述的話,那末三四句則轉(zhuǎn)為感嘆語氣,帶有更強烈的感情色彩。疊詞與對偶的運用起到了加強修辭效果的作用,意象的對比與語氣的往復(fù)回環(huán)(一、二句由松到風(fēng),三、四句又由風(fēng)到松)結(jié)合在一起,頗具一唱三嘆之概。五六句詩意又進了一層,寒風(fēng)之外又加上了冰霜,在這冰霜凜冽凄寒之時,草木都已凋零,獨有松樹“終歲常端正”,此處用“終”,用“常”都是突出了松樹的堅貞守節(jié),持之以恒,不因任何外力而動搖改變。結(jié)句亦采用問答句式,點明題旨。詩人問:難道它沒有遭受到嚴(yán)寒的侵襲?答曰:因為松柏有自己堅貞的本性。這就揭示出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能否持正守節(jié),本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全詩贊頌了一種剛毅不屈、守正不阿的人格。
劉楨的《贈從弟》很能代表建安詩歌的風(fēng)格特色。前人評劉楨詩多指出其氣盛格高的特點,鐘嶸《詩品》將其列為上品,稱:“其源出于古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fēng)跨俗。但氣過其文,凋潤恨少。”建安文人身經(jīng)亂離之世,感慨時事,渴望建功立業(yè),因而大多情懷慷慨,意氣風(fēng)發(fā),而劉楨尤具耿介亢直的秉性,因而其詩特別能表現(xiàn)出一種剛健的氣骨。
此詩本為贈別之作,但詩人并未循常套去抒寫離情別緒,而是寓贈別之意于詠物,重在表達(dá)對行者的期許之意,這樣立意就顯得高遠(yuǎn)。
〔評說〕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公幹詩質(zhì)直如其人,譬之喬松,挺然獨立。公幹不仿古人,后人亦不能仿公幹。其體蓋以骨勝。”
陳延杰《詩品注》:“楨之《公宴》、《贈從弟》、《雜詩》等篇,皆所謂情高會采,而質(zhì)樸頗類古詩。”
上一篇:詩詞·散曲《賀新郎贈蘇昆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赤壁》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