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 魏絳復從戎。
悵別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漢將功。
〔三河〕古稱唐都河東、殷都河內、周都河南為三河,此處概指都城長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
這首詩是陳子昂寫給即將出征的友人魏大的。雖是一首贈別詩,卻一掃齊梁“淫艷刻飾、佻巧小碎”的詩風,不落一般送別詩纏綿悱惻、兒女情長的窠臼,感情激越,語言悲壯,充滿著奮發向上的精神,有氣壯山河之勢。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詩的開頭兩句可謂排空而來,震撼人心。先借用漢代威鎮敵膽的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指出友人從軍之時嚴重的政治軍事形勢: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經常進犯,邊境人民災難深重。接著詩人活用典故,變“和戎”為“從戎”,將魏大比作春秋時期以和戎政策消除晉國邊患的魏絳,從而突出了魏大從軍的重大意義。
接下來兩句交代分別時的具體情景。先點明分別的地點是“三河”,一個“悵”字,真實地表現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復雜心理:不是敵人騷擾邊境,又怎會有今天的分別?戰爭中人事莫測,如今這一別不知以后能否再次見面了。這中間有對敵人的憎憤,更有對友人的愛戀,又略帶一絲悵惘之情。可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舍身報國這是他們共同的志趣,也是他們友誼的根基,在這難分難舍之時,他們很快拋卻了個人的一切,而“言追六郡雄”了。讀罷此句,我們仿佛看到他們二人手拉著手,一個鼓勵,一個發誓:此行一定要象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杰的趙充國那樣馳騁沙場,英勇殺敵。此聯感情激越,形象生動。
那么,這次友人從軍將去哪里呢?詩接下來用“雁山橫代北,狐塞接云中”點明。詩人為官期間,曾于二十六歲和三十六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地理位置的重要及戍邊生活的艱苦了如指掌。魏大此次去守的地方,正是橫亙代州北面的雁門山以及與云中郡連成一片的飛狐塞,那里山勢險要,兵家必爭。此二句既暗示了魏大此行的責任重大,又表現了對友人出征的關切之情,還為下文作鋪墊。
臨別之時真有千言萬語,但詩人一再囑咐的是“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你一定要象當年東漢時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匈奴北單于,刻石燕然山一樣,在此次出征中立下赫赫戰功,也在塞外揚名。此二句是詩人對友人的殷切希望,其言切切,其心拳拳,與上文“言追六郡雄”相呼應,進一步突出了主題,并使全詩洋溢著一股昂揚之氣。
總之,這首詩圍繞“送別”來寫,先交代分別的緣由,次寫分別的場面,再寫友人分別后的去向,最后寫臨別之時對友人的囑咐,珠聯璧合,結構謹嚴。全詩又多用典故,不僅增加了詩歌的思想容量,而且使詩歌更為形象感人,正如《峴傭說詩》所言,陳子昂的這首詩“骨峻神疏,思深力遒”。
上一篇:《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唐·岑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逢病軍人·唐·盧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