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李世民·還陜述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①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②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注釋】 ①星旂(qi):指軍中的旗幟。日羽:指軍中的儀仗隊。②麾武節: 即武麾節,武是足跡,麾節是旌旗。這句說兵士們在旌旗引導下前進。
【鑒賞】 這首“述懷”詩是詩人在平定天下時寫的。開首兩句和結尾兩句直抒胸臆,中間幾句寫戰爭,亦與“述懷”緊相聯系。“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在平定天下的一系列戰斗中,秦王李世民立下赫赫戰功,名震天下。在戎馬征戰的同時,他也經歷了內部爭奪皇位的斗爭,內外斗爭的殘酷,給他的內心帶來極大的刺激。手足相殘,生靈涂炭,長期殺伐,這決非自己提劍而起的初衷。當初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李世民 “弱齡逢運改,提劍郁匡時”(《幸武功慶善宮》),自己與父起兵太原,正是為了匡時濟世,結束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局面,非為個人博得一世威名。但要匡時濟世、安定天下,戰爭又是必要的。所以接下來鋪敘戰爭場面,無論是寫旗幟招展如林、軍容威儀嚴整,還是“屯萬騎”、“駐五營”的壯闊,抑或“登山”、“背水” 的神速險奇,都非特指某一戰役,“在昔戎戈動” 即是對過去一系列戰役的概括。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戎馬征戰,才結束了分裂局面,贏得天下統一。作者撫劍自慰,終于遂了匡時濟世的初衷。強調戰爭對“宇宙平”的必要性,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李世民對所從事的殘酷的征戰殺伐皆出于不得已的一種表白。全詩申明 “濟世” 的初衷,對征戰殺伐隱隱表白,其間也流露出對自己 “武功” 的自得,還有如愿以償的欣慰。可見,這“慨然撫長劍”包孕的情緒是復雜豐富的。這情緒似乎尚不止此,要“濟世”而不 “邀名”。在宇宙既平之后,就還應該繼續有所作為,而不是陶醉于威震天下之名。因此,由末句推想開去,李世民心里考慮的不再是征戰殺伐,“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 (《幸武功慶善宮》),八荒既定,他就要以另外的方式來“濟世”。目睹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也親身感受了戰爭帶給自己的重負,這使得李世民更能深切地體恤民生疾苦,他后來在“出獵”、“冬狩”之時,所想的亦是“所為除民瘼,非是悅叢林”,“禽荒非所樂,撫轡更招憂”。于是,他發展經濟,與民休息,出現了史家稱譽的 “貞觀之治”。在戰爭甫定之時,李世民以“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為此詩作結,就不僅表現了對初衷既遂的欣慰,也透出了他決心營建升平景象的 “濟世”胸懷。
平定天下、造福萬民的博大襟抱,還需要相應的表現風格。這首詩,一掃前朝浮靡之風,以雄放遒勁的風格抒發了博大的 “濟世”情懷。結構嚴謹、音節鏗鏘有力、詩思深遠雋永,是李世民擅長的五言排律中最優秀的篇什。李世民在初唐詩壇提出 “用咸英之曲變爛漫之音” 的藝術革新主張,還反對作詩“釋實求華”,這首“述懷”詩正是他這種藝術主張的一個印證。至于他對初唐詩風轉變的影響,《全唐詩》說: “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由他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踐看來,這決非溢美之詞。
文章作者:薛新力
上一篇:愛國詩詞《文天祥·過零丁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黃煥中·遠望九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