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施閏章·送杜審舒歸里序
杜生審舒自齊歸,施子贐【1】焉;司橐者以匱告。杜生謝,且蹙額曰:“先生念我則至矣!然竊疑厚人而忘己也,意者太左計【2】。”施子曰:“若以我為過廉乎,予蓋天下之貪夫也!子何敝敝【3】然為我謀?”杜生口呿【4】色變,久之,曰:“從先生官三年矣,事大小罔弗知也; 所與交游, 虛往實(shí)歸者眾矣。而先生橐中無長物【5】, 以幣進(jìn), 則拒之唯恐不速; 焦形槁顏, 手校讎【6】而口伊吾【7】,夫子病矣! 如是而謂貪, 將陽拒而陰納與,敢問其說?”施子曰:“噫, 何子之泥于言貪也? 夫取而不能有者, 非貪也; 不取而有之, 人不能奪焉者, 貪之至也。”莊子曰:‘君子內(nèi)無饑寒之患, 外無劫奪之憂’, 子不見夫今之鼎食【8】而覆者【9】乎? 戕其軀, 籍其家。以沈其宗者, 比比矣。其始不過竟筐篚 【10】之私, 卒以捐其所甚愛而不遑恤。夫人捐其所甚愛, 至于棄身家、舍妻子, 謂之能貪則不可。予, 鄙人也, 未就事而先飲冰【11】, 其行若躓【12】, 其居若墜, 其獨(dú)處若群窺; 先人后己,亦夷亦惠; 憂讒畏譏, 補(bǔ)缺修弊, 籯有一金而不知所置。予蓋患得患失, 見鄙于尼文者也。然而疾風(fēng)震雷, 守之晏如【13】, 飽食高坐, 進(jìn)退生徒【14】。陟泰岱, 觀滄海, 謁闕里, 陳詩書, 搜討舊籍, 累櫝 【15】連車, 寸縑 【16】尺楮 【17】, 并蓄兼儲,盜不睥睨 【18】, 民不咒詛, 人見不足, 我見有余, 此亦貪之至也。且夫名浮其實(shí)者, 德之欺也; 勉乎其職而不能盡其道, 事之末也。吾目迷五色, 而不蒙失人之誚; 行忝顏閔 【19】 , 而竊附有道之林。吾循孔氏之門墻【20】, 而惴惴然, 懼其不能入也。奉命而出, 終事而歸, 所得侈矣, 況敢自以為廉乎! 子貌樸而志端,歸而修業(yè)【21】, 亦務(wù)守其不可奪者已矣, 何敝敝然為我謀?”杜生聞之喜曰:“吾乃知先生之所以為貪。”于是酌酒別去。明曰, 次其語, 追而送之濟(jì)水之上。
【注釋】
【1】贐(jin): 送給行者的禮物。
【2】 左計: 謀劃不適當(dāng)。
【3】敝敝:同弊。辛苦經(jīng)營。
【4】呿(qu):張口的樣子。
【5】長(zhang)物:多余的東西。
【6】校讎:即校勘。
【7】伊吾:讀書聲。
【8】鼎食:列鼎而食,指做大官的人。
【9】覆者:鼎中食物倒出。指革職、貶謫的官人。
【10】筐篚:方、圓的竹器,比喻微利。
【11】飲冰:形容極度惶恐焦灼。
【12】躓(zhi):被絆倒。
【13】晏如:安然。
【14】生徒:學(xué)生、門徒。
【15】累櫝(du):櫝藏物之器,此處收藏書籍。
【16】縑(jian):雙絲細(xì)絹。
【17】楮(chu):紙。
【18】睥睨(bini):斜視。
【19】顏閔:顏回、閔損。孔子弟子。
【20】門墻:師長之門。
【21】修業(yè):研讀書籍。
【賞析】
施閏章“以詩、古文辭鳴于清初”。他不僅工詩,也擅長散文。可惜過去人們多偏重談他詩的成就,對散文注意得不夠。《清史稿》本傳中評他的文章為“文意樸而氣靜”,是說他的散文樸實(shí)、含蓄。清初著名學(xué)者魏禧曾為他的文集作序,其中寫道:“予最愛吳門汪戶部宣城施愚山先生之文,其它卓犖奇?zhèn)フ撸覆粍偾!币馑际撬纳⑽某^、獨(dú)特,而且數(shù)量也很多。可見他的散文也是頗有造詣的。《送杜審舒歸里序》就很值得一讀。
“序”是贈序之意,作為友人臨別贈言的文章,是唐以后流行文體。這種文章并不少見,這篇卻寫得別具一格。作者正是用這種文體,借文中“施子”之口, 自然道出自己性情、志趣。全文旨在詮釋一個“貪”字,寫來卻別有會心。文字雖不長,卻構(gòu)思奇巧,曲折跌宕,饒有趣味。
這篇文章作為作者的抒情志,在立論上可謂新鮮、奇辟。作者認(rèn)為不要拘泥“貪”字的表面意思,望“貪”字生畏,而遠(yuǎn)之。關(guān)鍵“貪”的是什么?即“貪”的內(nèi)涵。他提出世上有兩種“貪”之人。一種是:“取而不能有者”;一種是“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奪焉者”,并指出前者不能算是貪的人,而后一種人卻是“貪之至也”,貪婪到極點(diǎn)的人。那些想拿但并沒有占有的人并不是貪人; 倒是那些沒有去拿, 反而成為自己的, 并且別人再不能奪走的人才是大貪人。這一觀點(diǎn)可謂前所未有。看到“鼎食而覆者”那些達(dá)官顯赫中的有些人, 因貪圖財利受到革職法辦的懲罰, 身體被殺害, 府第被抄查, 宗嗣難以為繼, 他們開始競相爭奪的不過象籮筐那么大點(diǎn)的微利。但越到后來, 貪賂無度, 為攫取財物竟到舍棄一切心愛之物而毫無顧忌的地步。以致拋棄自家性命, 妻子兒女。歸根“貪”是禍害。但是對于這種人,作者卻反而不認(rèn)為他們?yōu)椤柏潯保?雖然這種人是貪圖錢財, 可舍本也太大,命都沒了, 家也完了, 最終結(jié)果還是一無所有, 怎么還能說他們?yōu)椤柏潯蹦? 如此敘來, 故作反語, 真有幾分詼諧幽默,更有幾多絕妙諷刺! 那么,“不取而有之不能奪焉者”又是些什么人呢? 這種“貪夫”竟是“陳詩書,搜討舊籍”的文人學(xué)士, 這里也是作者自況。他們所貪的是什么呢?“陟泰岱, 觀滄海, 謁闕里”, 他們要攀登觀賞名山大川, 拜謁圣人故宅, 收藏詩書舊籍, 不論書的尺寸大小, 質(zhì)地是綢是紙, 統(tǒng)統(tǒng)搜尋積蓄, 不遺余力。讀到這里, 我們怎能不啞然失笑? 這類人可謂“貪之至也”, 說其“奢”并不過分。作者這里也以反語出之, 然而卻翻出新意, 透辟深邃, 讀來真令人拍案叫絕。
構(gòu)思巧妙也是本文一個顯著特點(diǎn)。文中第二段確是精采之筆。作者對這兩種人態(tài)度鮮明, 對顯貴身敗名裂, 極度蔑視, 不屑一顧。對篤志求學(xué), 涵養(yǎng)性情的學(xué)子則大加贊譽(yù)之辭。行文至此, 似乎可以結(jié)束了。但作者余興未盡, 繼而又寫出下面一段文字, 即文中“且夫名浮其實(shí)者, 德之欺也”至“奉命而出, 終事而歸”。作者對貪圖虛名欺世的人加以評說, 進(jìn)而表明自己不僅鄙棄利祿, 崇尚學(xué)識, 而且也是淡泊功名的。自己所仰慕的是“竊附有道之林, 吾循孔氏之門墻”, 一心想攀附圣人的行列, 拜圣賢為師, 唯擔(dān)心的是自己不能進(jìn)入圣人的門下。作者一層一層揭去施子身上的面紗, 讓我們看到他生活態(tài)度曠達(dá)奮進(jìn), 在風(fēng)雷大作時, 神態(tài)安然; 在飽食得意時, 進(jìn)退學(xué)生門徒。他生活情趣恬淡絕塵、游歷山川, 沉醉詩書; 對理想追求則矢志不渝, 以圣人為榜樣, 苦苦求索終至極勝境界。而文章開始, 施子自言天下貪夫, 讓人厭惡、咋舌, 隨文讀到后來, 逐漸真相大白, 對他產(chǎn)生一種可敬可尊之感。杜生終悟先生對貪的理解, 我們也看到云霧散開之后的施子真面目, 原是一個不同世俗的大丈夫! 一個奮力攀援, 躋身于圣賢行列的志士! 著實(shí)出人意料之外——原來作者是在“貪”字上大作文章, 借題發(fā)揮! 文章寫得雋永曲折,富有情致, 足見作者用心良苦。
這篇文章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立意高遠(yuǎn)。杜審舒要回故鄉(xiāng),施子要送禮表心意, 文章從此寫起, 因施子乏錢送, 引起杜生疑問, 他深知先生口袋中并無長物, 又從無“陽拒而陰納”即表面拒絕而暗中受賄之事, 但施子卻以“天下貪夫”自居,杜生聞之不禁大驚,“口呿色變”,一句“敢問其說”,從而引出施子關(guān)于“貪”的一番議論,先將當(dāng)今世上貪之人分為二類,然后一一析之。緊接又將筆端指向貪圖名聲,欺世盜名的人,將文章更深入一層,及至最后,既釋杜生之疑,又表自己心志,娓娓寫來,從容不迫。從文章開始,杜生“口呿色變”到聞后大喜,“酌酒別去”,回應(yīng)起筆。文中雖對兩種人(實(shí)際是三種人)多次對比,多方面對比,但始終以施子為主線,脈絡(luò)清晰,緊扣一個“貪”字。施子所述話的最后點(diǎn)明全文宗旨,即“務(wù)守其不可奪者”,那就是保持品行端正,情操高尚,堅(jiān)持理想。這寶貴精神財富,至今激勵后人向上,奮進(jìn)。由此看來,這篇文章的立意是十分高遠(yuǎn)的。
這篇文章富于文采,作者采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文中運(yùn)用了不少典故和排比句式。但從全文來看,主要是運(yùn)用了對比手法。將“鼎食者”與施子比,一粗俗一雅潔,作者態(tài)度一鄙視一仰慕,褒貶分明,高下立見。對比形式多樣,如施子對錢財學(xué)識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也寫得很生動傳神,“以幣進(jìn),則拒之唯恐不速”,有人送來銀兩,就趕忙拒絕,生怕推辭得慢了,活畫出焦急情態(tài)。而搜尋書籍時,則“累櫝連車,寸縑尺楮,并蓄兼儲”,唯恐疏漏,如饑似渴的心理剔抉入微。這一鮮明對比,使施子形象真實(shí)感人。作者駕馭語言能力是很高的,往往數(shù)語,便勾勒了一種神態(tài),像“籯有一金不知所置”八字便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施子的可笑、可愛的樣子;“追而送之”僅四字則表達(dá)施子欲與杜生同去歸里修業(yè)的強(qiáng)烈愿望。文體駢散兼行,錯綜有致,更使得文章韻味無窮。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