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善夫《游禹穴記》原文與賞析
鄭善夫
禹穴,在會稽山陰,昔黃帝藏書處也。禹治水至稽山,得黃帝《水經》 于穴中,按而行之,而后水土平,故曰:“禹穴”。世莫詳其處,或曰:“即今陽明洞是已”。又云:“禹既平水土,會諸侯稽功于涂山,尋崩,遂葬于會稽之陰。故山曰‘會稽’,穴曰‘禹穴’。”至今窆石尚存,或然也。后二千余年,而司馬遷氏來,探書禹穴歸而作 《史記》,文章煥然,為百代冠,說者謂是山川之助也。又后千余年,而晉安鄭善夫氏,及山陰朱君節、王君琥氏來,復探禹穴,尋黃帝藏書處。乃玩梅梁,摩挲窆石,覩先圣王遺像,得禹穴于菲井之上。徘徊瞻眺,想其卑宮而菲食,為之喟然興懷。
夫自禹跡以后,三千年間,游者不知其幾,而惟司馬氏顯。此山川之能發為文章耶,亦惟司馬氏。世有不為文章者,于山川何取也? 自昔圣人見轉蓬而造車,觀游魚而造舟,得河圖而成卦,因洛書而作范,咸取諸物也。余乃今知所取于山川矣。
上古時洪水泛濫,舜派鯀治水而未奏功,鯀子禹奉命治水,疏浚九河而成功業。因此被定為舜的繼承者,即為夏朝第一個君主。禹穴,即夏禹下葬處。關于禹穴之所在,傳說不一。有說在大禹陵禹穴亭; 有說在大禹廟窆石亭; 也有說在宛委山 飛來石下。這三處都在今紹興市城東南。此外,還有說在四川石泉的。眾說紛紜,難以考定。唐代韓愈詩曰:“常聞禹穴奇,東去穿甌閩。越俗不好古,傳聞失其真。”
本文為作者上會稽探禹穴所記。文章開頭點明禹穴方位,確定其在“會稽山陰”,緊接著詳細介紹禹穴由來: 夏禹治水來到稽山,在山洞中得黃帝《水經》 一書,于是按書上圖解治水,待洪水平后,世人就稱它為禹穴。作者在交代禹穴的本意后,指出由于年久失傳,致使產生種種疑點。
行文以“世莫詳其處”領起下文。有說禹穴即陽明洞的; 有說當年禹平洪水后,大會諸侯計功于涂山,不久死后葬于山北,因而山名叫會稽山,墓穴即稱禹穴。作者考察后,指出當年那塊鎮墓之石——窆石,而今仍在,因石上刻有自漢以來銘文多種,故作者認為后一種說法比較可信。作者入名山,探史跡,頗有考古家之風度。
在此基礎上,作者由自身探訪禹穴,遙想到當年司馬遷曾游歷名山大川,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也曾上蒼梧,也曾探禹穴,而后寫出彪炳千秋的《史記》,而成百代之冠,不愧史家絕唱。能寫出如此蓋世篇章,恐怕是得之于山川靈秀之氣吧! 然后聯想到今日,自己偕友同游會稽,復探禹穴,覓古跡而品玩夏禹遺物,觀睹圣人遺像,追憶當年夏禹住山洞、吃草食的艱苦生活,不禁感慨良深!
緊接著作者由考察禹跡,而對司馬遷興感想、發議論。自禹以來,探禹穴者不知有多少,而僅司馬遷能從中得教益,寫出如此浩繁巨著,可見事在人為。作者引用古圣人“見轉蓬而造車,觀游魚而造舟,得河圖而成卦,因洛書而作范”的一連串史實作類比推理,對照司馬遷的事實,得出要通達事理,“咸取諸物”的樸素唯物主義的結論,這就是作者此行“乃今知取于山川矣”的收獲。
上一篇: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序》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星鑒《游紫柏山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