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鐘來因
孟冬十郡良家子, 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 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 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軍至。
《悲陳陶》作于至德元載(756)初冬。天寶十四載(755)冬,安祿山、史思明反唐,次年六月,攻下潼關,長安震動,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太子李亨逃向四川。經過馬嵬發生兵變,貴妃被縊死,玄宗逃向成都。太子分兵北上至靈武(今屬寧夏)即位,是為肅宗。遠在今陜西鄜州的杜甫,得知唐肅宗進至鳳翔,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匆匆離家,想去參加平叛戰爭。不幸,半途被叛軍抓獲,送往長安俘虜營。偉大詩人一下子成為俘虜,飽嘗了國破家亡的滋味。詩人身在敵營,卻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局勢的發展。宰相房琯在陳陶慘敗的消息傳來,悲痛欲絕的杜甫就寫了《悲陳陶》。當時唐肅宗在西北各郡招募義兵,許多良家子弟未加訓練,匆促上陣。房琯死守兵書教條,用春秋車戰之法,以車二千乘,馬步夾之。既戰,賊順風揚塵鼓噪,牛皆震駭,因縛芻縱火焚之,人畜撓敗,為所傷殺者四萬余人,存者數千而已。”(《舊唐書·房琯傳》)陳陶斜,或作陳濤斜、陳陶澤,在咸陽縣東。唐軍兵敗陳陶,故杜甫即以《悲陳陶》為題,是杜甫愛國詩篇中的名作。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詩人得知官軍慘敗,猶如忽聞晴天霹靂,十分悲憤。“孟冬”即十月,初冬天氣,這是記載戰爭發生的時間。“十郡良家子”指唐肅宗臨時在今陜西、甘肅一帶招募的義軍。這些良家子弟,都是為消滅叛軍而奮勇投軍的,詩人痛心于他們一腔熱血變作陳陶澤地之水。“野曠天清無戰聲”,這是很奇特的戰場:兩支大軍相遇,刀槍交鋒,塵土飛揚,旌旗蔽日,呼喊聲,戰鼓聲,號呼苦戰,天地變色。而如今,“野曠天清”,猶如沒有發生戰爭的幽靜之地。原來,這“四萬義軍”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不戰自潰。四萬壯士尚未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同日受戮,血流成河,豈不可悲!“四萬義軍同日死”,杜甫在俘虜營中得到的信息完全真實,新、舊《唐書》都作了記載,絲毫沒有夸張。岑參《行軍》詩:“昨聞咸陽敗,殺戮凈如掃。積尸若丘山,流血漲灃鎬。”寫的也是陳陶之戰。身在俘虜營中的杜甫,心卻關懷著唐朝的安危,他為“四萬義軍同日死”而無比痛心。這充分反映詩人憂國憂民的深情。“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寫出了陳陶之戰后叛軍的驕橫。杜甫在俘虜營,只是個普通文人,敵軍對他看管是不嚴的,所以后來能逃出來。“血洗箭”,是說叛軍的箭、刀之類武器上沾滿了義軍的血,鮮血已凝結。他們為慶祝自己的勝利,狂歌痛飲。二句詩寫得十分沉痛。“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詩人寫出了民心民意,寫出了國家的希望。“都人”是指淪陷后的京城人民。他們看到驕橫的叛軍就“回面”,轉身掉頭,向著北方——鳳翔在長安的西北方向——哭泣。盡管陳陶之役失敗了,但人民心中堅信唐軍一定會打回長安。第二年,唐軍依靠人民的支持,果然收復了長安。《悲陳陶》在沉痛悼念“四萬義軍”的同時,寫出了叛軍的殘忍、驕橫,更反映了人民的愛國精神。
《悲陳陶》是七古。古體長于敘事描寫,近體適于抒情寫意。此詩以敘事為主,故用七古。記事而有精煉的描寫,如“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叛軍的驕橫,長安人民深沉的愛國之情,都作了精當的描寫。詩人正氣在胸,大義凜然,愛憎分明,故雖寫敗仗,而卻令人激昂慷慨,奮發向上。
上一篇:張輝《恭和御制宴土爾扈特使臣原韻》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冀勤《悼亡》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