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歐陽修2
雨之害物多矣,而城者神之所職,不敢及他,請言城役3。用民之力六萬九千工,食民之米一千三百石。眾力方作,雨則止之;城功既成,雨又壞之。敢問雨者,于神誰尸4?吏能知人5,不能知雨。唯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厥職6,無愧斯民。
1城隍: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2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北宋大文學家,有《歐陽文忠公集》。3城役:修城的勞役。4尸:主持。5吏:作者自指。6厥:其。
【析點】 作者為官一任,體恤百姓,造福一方。但自然災害無情,大雨滂沱,連綿不止,致使城墻塌壞。大雨似乎故意和人做對,“眾力方作”而雨止,“城功既成”而“又壞之”。作者乞求神靈保祐,人力物力豈可毀于一旦? 不管作者有無迷信思想,他那發自肺腑的焦急呼喊確實感動人心,“無愧斯民”一句,包含著多么虔誠的愿望!
作為一篇祭神之文,歐公寫得委婉曲折,又含蘊深刻,極富生活意趣。本文意在祈禱雨神應時而下,但因雨害主要在城,城是“神之所職”,由城隍神來管,于是轉祭城隍神,這之中已暗含了責城隍神為“失職”之意。自己作為一城之官吏,自有修城之責任,無奈“不能知雨”,只有求助于“有靈”的城隍神,這是從自己的職責上說;言雨害“不敢及他”,只說“城役”費人多少,耗糧多少,似在說城役之勞民傷財,實是指雨害之勞民傷財,這是以損失之大打動城隍神;大膽地質問雨由什么人主使,這是以無助來乞求城隍神;最后落腳于官吏與神靈當“各供厥職,無愧斯民”,則是以大義來警醒神靈了!
蘇洵評歐文所說,“行徐委備,往復百折”,“條達舒暢”,“容與閑易”(《上歐陽內翰書》),用來評此文再切當不過了。
歐公為我們留下了一篇祭神妙文
上一篇:《祀故太尉橋玄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祭富池神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