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楚歸晉知罃》原文與翻譯、賞析
(成公三年)
晉人歸楚公子谷臣與連尹襄老之尸于楚②,以求知罃③。于是荀首佐中軍矣④,故楚人許之。
王送知罃曰⑤: “子其怨我乎!”對曰: “二國治戎⑥,臣不才,不勝其任⑦,以為俘馘⑧。執事不以釁鼓⑨,使歸即戮⑩,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11)?” 王曰: “然則德我乎(12)?” 對曰: “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13),各懲其忿以相宥也(14),兩釋累囚以成其好(15)。二國有好,臣不與及(16),其誰敢德(17)?”王曰: “子歸,何以報我(18)?” 對曰: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19),無怨無德,不知所報(20)。” 王曰:“雖然,必告不谷(21)。”對曰: “以君之靈(22),累臣得歸骨于晉(23),寡君之以為戮(24),死且不朽(25)。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26),首其請于寡君而以戮于宗(27),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28),而使嗣宗職(29),次及于事(30),而帥偏師以修封疆(31),雖遇執事,其弗敢違(32); 其竭力致死(33),無有二心,以盡臣禮(34),所以報也(35)。” 王曰: “晉未可與爭。”重為之禮而歸之(36)。
【鑒賞】 這篇文章選自 《左傳·成公三年》。
本文記敘了楚國和晉國交換戰俘的故事。在魯宣公十二年時,晉國和楚國在邲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戰爭,楚國俘虜了晉國的知罃。到了魯成公三年,兩國交換戰俘。楚王在釋放晉國的知罃時,與他有一段精彩的對話。知罃雖然作為戰俘,但他面對楚王能侃侃而談,不卑不亢,針鋒相對,充分體現了其威武不屈、處處維護國家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是一篇三百來字的短文,卻能千古流傳不衰,成為散文典范,自有其獨到之處。
第一,文章結構完美,前后照應,首尾相連。文章開頭兩句看似一般交待,其實為下文作了鋪墊。知罃的父親荀首,這時是晉軍的副元帥,楚王迫于形勢不得不放他,因此在釋放前要刻意刁難。全文以楚王 “非禮”開始,到 “重為之禮”而收尾,前后呼應,珠聯璧合。
第二,巧設機關,妙語層出不窮。對于楚王提出 “怨我乎”,回答則以 “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臣實不才,又誰敢怨”。撇開“怨”字,以自責回答,一妙也。對楚王問 “德我乎”,則以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為回答,撇開“德”字,此二妙也。回答楚王提出的“何以報我”,則用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為回答。尤其以 “不知”二字作答,以守為攻,此三妙也。全篇字里行間無處不見楚王層層設障、咄咄逼人的盛氣凌人之態,知罃的沉著冷靜、不急不躁、彬彬有理,反襯出楚王的橫蠻自負,對比極其鮮明。
第三,語辭委婉,綿里藏針。知罃面對楚王一步緊一步的逼問,從容鎮定,不緊不慢,有禮有節,巧妙周旋。從表自責的“又誰敢怨”到“其誰敢德”,軟中帶硬,逐漸強硬,猶如彈簧,壓力越大,反彈力也越大。最后楚王無理逼問:“雖然,必告不谷。” 回答以 “雖遇執事,其弗敢違; 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三次回答的三個“敢”字,禮節周到,以退為進,步步為營,態度越來越顯得鮮明強硬。特別是對楚王提出的 “何以報我”,回答雖仍是側面的,卻是旗幟鮮明的表白——忠于自己的祖國就是報答楚王。表面看來好像是所答非所問,但又的確回答了楚王心中極想知道的問題。此非知罃無有這種大智大勇,此非大手筆也無法寫出此絕妙之文。
上一篇:全祖望《梅花嶺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曹植《求自試表》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