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輝
一點緋紅射野叉, 天弧西指道途賒。
聞風爭以皮充篚, 款塞非關馬易茶。
來日惟知深慕德, 到時寧擬更思家。
八荒萬里皆吾闥, 誰道昆侖月窟遐?
紀昀
乾隆三十六年(1771),蒙古土爾扈特部從俄羅斯回歸祖國。土爾扈特原是準噶爾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明末清初西遷俄羅斯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下游。由于一直受到俄羅斯的殘酷壓迫,遂于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啟行東歸祖國。長驅一萬多里,歷盡千辛萬苦,才回到伊犁。乾隆皇帝撥出國庫銀子二十萬兩,令伊犁、張家口、陜甘各地官員妥善安置。乾隆皇帝并且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和歡宴土爾扈特部首領,又親撰詩、文記載這件大事。眾臣紛紛奉和,紀昀寫了兩首,另一首是三十六韻的五言長詩。
這是一首七律。開頭兩句是寫清王朝征討不臣。乾隆朝屢屢出兵征討西部叛亂或不愿臣屬的部族。野叉,原指傳說中的野人,這里指不愿臣屬清朝的部族。天弧,天上星名,形如弓弧,古人以為主弭兵盜。紀昀另一首奉和詩中有“往昔星弧指”句,也是說的同樣意思,即清王朝用武力征討不臣。“聞風”句是寫土爾扈特部早在乾隆帝接見之前,已向清朝進貢物品。紀昀另一首詩中“貢篚先遙至”,與此句意同。篚,圓形竹器。第四句,款塞,指通好或內附。馬易茶,指貿易。古代中原王朝常用茶葉與各周邊部族交換馬匹。這兩句合起來是說土爾扈特部爭相以皮毛作為貢品,進獻朝廷;他們東歸祖國是為了做大清臣民,而不是僅僅為了貿易。頸聯二句寫只是為了仰慕皇帝的天恩才東歸祖國的,回到祖國后更加熱愛祖國、不思念在額濟勒河的家了。最后兩句,闥:門內。昆侖,泛指邊遠之地;月窟,極西之地。這兩句是說八荒萬里都是清王朝的領土,也就是《詩經》上所說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清王朝是繼漢、唐、元之后,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在這個大一統國家里,各民族之間有矛盾、斗爭甚至戰爭,但是,各民族都心向祖國,都把自己看作是祖國的一員。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和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紀昀此詩熱情歌頌了土爾扈特部向往祖國的愛國行為,今天看來,仍有重要的意義。
本詩不僅在內容上有積極意義,而且在藝術形式上也有一定特色。首先是全詩放得開,收得攏。紀昀主張詩文要具有內在的嚴密邏輯性:“夫善御馬者銜勒在握,則注波驀澗而不蹶;善操舟者針舵不失,則沖風破浪而無損……先操其本故也。”“先操其本”即具有內在的嚴密邏輯性。本詩也緊緊地先操其本:即歌頌各部族心向祖國,歌頌祖國統一。八句詩用這個“本”貫串起來。其次,是兩句一轉折。頭一、二句是寫清王朝的強大武力;三、四句一轉,描述土爾扈特部忠心歸順祖國;五、六句又一轉,集中描寫土爾扈特部歸順祖國后那種“到家了的”心理感受;七、八句再轉,熱情謳歌了清帝國的赫赫聲威和恢宏氣勢。還有,音調流美也是本詩的一大特色。一般來說,奉和詩是很難寫的,因為要限題、限事、限韻,而紀昀充分調動了使用語言的各種手段,把這首詩用常見的淺顯的語言寫得音韻流美,意蘊雄壯悠長。既使人受到熱愛祖國的教育,又得到美的享受。
上一篇:梁鑒江《思佳客》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鐘來因《悲陳陶》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