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熊和
記夢寄師伯渾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陸游有一百多首詩詞“記夢”。其中有些夢境基于懷舊,如夢見平生交往的親人師友,夢見曾經游歷的名山大川,通都巨邑,園林寺院。有些夢境則純粹植根于平時的懸念想象,如夢到長安潼關,華山敷水,甚至夢到唐人邊塞詩中經常出現的北庭安西。后一類記夢,同陸游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恢復志向息息相關,大都圍繞著“盡復漢唐故地”這個中心主題來進行的。《夜游宮》這首詞也是記夢之作。陸游在夢中從軍遠征,鐵騎縱橫,西出雁門,直抵青海,封侯萬里,立功絕域。這當然是陸游一生中從未實現并且絕無可能實現的,然而卻正是陸游畢生為之奮斗而且夢寐以求、念念不忘的。這種記夢詩詞,不是以夢懷舊,而是以夢寫志。在夢為幻,在志為真。夢境為虛,心志為實。對陸游來說,是不乏獨創性的以詩言志的一種重要方式。
此詞上片為以夢言志、下片則夢后書憤。夢中夢后呈現了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對比與巨大反差。詞中的夢境以大雪紛飛的西北邊境為背景,笳聲嗚咽,軍容威嚴,境界遼闊,氣象宏偉,躍動著陸游獻身報國、殺敵赴邊的雄心壯志。夢后的現實,卻是斗室寒燈,月斜漏斷。凄涼孤苦的境地與壯志難伸、英雄老去的悲憤交織在一起,使平生追求并在夢境中一再閃現的理想境界頓時化為泡影。“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歇拍之句,又把詞意推進一層。在夢中與夢后、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陸游最終申明本意:此身雖老,此志不渝。陸游盡管不滿現實,但決不屈服于現實。這末了三句雖語含悲涼,但仍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概,表現了陸游在逆境困境中的奮斗精神。
師伯渾是蜀中名士,與陸游有著相同的志向,但身世坎坷,有志不遂。乾道九年(1173),陸游赴嘉州路過眉山,二人始相結識。陸游在《師伯渾文集序》中說他初識師伯渾時,“一見,知其天下偉人。”淳熙元年(1174)春,陸游離嘉州,師伯渾餞之青衣江上。后四年,師伯渾卒。這首《夜游宮》當是淳熙元年二人別后四年間之作,具體時間難以確定。陸游把這首詞寄給師伯渾,是志士之間互吐衷曲,共伸素志。因此寫得質樸無華,明白暢曉,自然親切。上片紀夢,令人神往。下片感慨,低回無已,句式相同,但情調各別。“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之句,足以溝通陸游與師伯渾二人共同的思想情緒,在雙方的心底激起深深的共鳴。
上一篇:霍松林《夜泊水村》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程杰《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