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閣》唐山水詩鑒賞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詩人南下赴交趾(今越南北部)探父途經(jīng)洪州(今江西南昌),當(dāng)時,正值洪州都督閻伯玙于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躬逢勝餞”,即席賦作,為滕王閣序文,這首詩便附在序的末尾。
詩僅八句,可以說是序文內(nèi)容的凝聚和概括,有對滕王閣形勢、景物的描寫,有作者深沉的感情的抒發(fā)。詩作的佳妙之處主要在于,以凝煉的語言融情景于一體,“互藏其宅”,給人留下體念的無窮意味。
滕王閣(今江西南昌市內(nèi))建于唐永徽四年(653),是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建造的。據(jù)說其規(guī)模之大,東西長八丈六尺,南北寬四丈五尺,又有二亭輔弼,南曰 “壓江”,北曰 “挹翠”。想來王勃登臨此閣時,原閣之格局、氣勢依然如舊,有序文為證,只是時世變遷,二十余年后滕王閣上的情況已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詩的第一句即從描寫閣之形勢起筆。閣之高,是通過作者登臨時的感受表現(xiàn)出來的。登閣遠(yuǎn)望,俯臨江渚,“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境界分外闊大。第二句接寫閣上發(fā)生的變化。句中的“佩玉”、“鳴鸞”,都是借衣服、車馬的裝飾來指代昔日出入此閣的主人、賓客和歌伎舞女。當(dāng)年豪華的宴會、琴瑟鼓笙的歌舞,如今都已休歇和不復(fù)存在了,盛況難再,詩人于往昔的追敘中寫出了時間的流逝和人世的變遷。在一二句大氣包舉、籠罩全篇的開頭之后,三四句著筆眼前閣上的景物,繼續(xù)拓展全詩闊大而蒼涼的意境。這兩句歷來傳為佳句。其大意是:如今人去閣空,清晨只有南浦的云飄飛在雕梁畫棟之間,傍晚唯有西山的雨翻卷入簾。寫云、雨與閣朝暮相伴,一方面又一次寫出閣之居高臨遠(yuǎn),同時也更加突出了今日滕王閣上的空寂和冷落。
如果說詩的前四句較多外在景物的描寫,那么后四句則可看作是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五六句已非詩人眼前的景物,閑云、潭影、物象、星辰,是與“日悠悠”、“幾度秋”連系在一起的,云在天,潭在地,萬物變換,星辰運(yùn)行,這些景物包容了天地間的一切。作者以此來表現(xiàn)時日的久遠(yuǎn)和歲月的無情,這為詩的最后兩句作了鋪墊。“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昔日建閣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唯有這欄桿外的長江(實為贛江)枉自滾滾東流! 全篇以景結(jié)情,作者對人世滄桑的不盡感慨都在這“長江空自流”之中,余意無窮。我們通常說“一篇之妙在乎落句”,而結(jié)句又以 “以景結(jié)情最好”,此詩正是如此。這里“檻外長江”的景象與作品開頭“臨江渚”的描寫又相互呼應(yīng),使全篇神完氣足,意境更加含蓄蘊(yùn)藉,耐人尋味。
上一篇:李流芳《滕縣道中》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杜甫《滟滪堆》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