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凡同有身,飲食必藉器。
如來制石缽,匪特傳法嗣。
偶因受余光,相承成舊事。
遂令后代爭,紛紛起嗔戾。
我愿過量人,要識拈花意。
這是一首題詠詩。“賦得”是一種詩體,本指凡摘取古人成句
為題之詩,后來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本詩當屬于后者。詩人就釋迦缽而賦詩,以贈給友人慧古明上人。“慧古”是友人的號,“明”才是他的名。因為“慧古明”是和尚,故又尊稱其為 “上人”,曰 “慧古明上人”。
“缽”本是僧人的食器,與袈裟合稱“衣缽”,為佛教專門用具。《金剛經》曰:“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飯食訖,收衣缽。”中國禪宗從初祖到五祖,師徒間傳授道法常以衣缽為信證,稱為衣缽相傳。《傳法正宗記》卷六載,弘忍傳法給慧能,謂:“昔達摩以來自異城,雖傳法于二祖,恐世未信其所師承,故以衣缽為驗。今我宗天下聞之,莫不信之,則此衣缽可止于汝。”后世凡師父傳法于弟子均習稱為“傳衣缽”。《賦得釋迦缽贈慧古明上人》這首詩,對僧缽授法的歷史作了簡單的回顧,然后提出了自己參道悟法的觀點,既勉人又自勵。詩可分三個層次來理解。
開頭四句為第一層次。說無論圣人或凡人,都有一個軀體,飲食的時候必然都是需要借助于食器的,因此,“如來制石缽”,其原意并不是專門用來“傳法嗣”的。中間四句為第二層次。因為以缽作為傳法的信物,是從中國禪宗開始的,從此,缽便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所以說“偶因受余光”。缽作為信物,從禪宗初祖一直傳到六祖,世代相傳,影響深廣,這就是“相承成舊事”一句的事實背景。由于缽取得了傳法的重要作用,誰取得了缽,就意味著誰取得了正統地位,于是佛學史上有了許多傳缽爭缽的糾紛之事。據說慧能得到弘忍法師所傳衣缽后,曾多次被人追殺。“遂令后代爭,紛紛起嗔戾” 一句蓋指此事。
其實,禪宗的精神實質在于“頓悟”,在于“明心見性”,它要求截斷常識的情解、追求絕對之道的神秘領悟。禪宗六祖慧能的示法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據說慧能就是因這首法偈而得到五祖弘忍的衣缽。據此看來,缽之有無也不過是形式上的事,而其關鍵還在于是否心靈上開悟。所以,詩人在詩的第三層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我愿過量人,要識拈花意。”這里的“過量人”指的是器識不凡之人。“拈花”是“拈花微笑”的意思,為佛教典故。據《聯燈會要》卷一及《釋氏稽古略》卷一記載,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獻上金色波羅花,釋迦即“拈花示眾”,眾人不解其意,惟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表示領悟,于是釋迦牟尼便傳法于他。本詩末兩句的意思即由此伸發,說但愿人們不要執著衣缽之類的事物,能真正體悟“拈花”之意,也就是說,要能因此而開悟入道。這就是本詩的主旨所在。
上一篇:禪詩《謁真諦寺禪師》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賦永上人紙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