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瞻·[雙調(diào)] 殿前歡
李伯瞻
省悟
好閑居,百年先過四旬余,浮生待足何時足,早賦歸歟,莫遑遑盼仕途。忙回步,休直待年華暮。功名未了,了后何如?
醉醺醺,無何鄉(xiāng)里好潛身。閑愁心上消磨盡,爛熳天真。賢愚有幾人,君休問,曾親見漁樵論。風(fēng)流伯倫①,憔悴靈均②。
【注釋】 ①伯倫: 指晉代劉伶。②靈均: 指屈原。
【鑒賞】 這兩首小令表達了作者勸世自警的主旨。
“團欒燈花,稚子山妻” 的生活情趣,自然是那些熱衷功名利祿的癡人們所不能理解的。人生百年,稍縱即逝,如果不抽身回步,何時是了呢? 作者在描述這種心境的時候,我們不難看出他心中充滿著不能自拔的矛盾,所以才有“百年先過四旬余,浮生待足何時足”、“功名未了,了后何如” 這些自我反省的話語。這只能表明作者的不能及早抽身隱退并非甘心情愿,而是事出無奈。
人生在世,豈能不分是非賢愚?但作者卻說“賢愚有幾人,君休問”。究其根源,還是因為元朝社會黑暗,顛倒是非,不分賢愚。因此,所有的一切是非賢愚都是無從理論的。想想身處晉代亂世的劉伶是那樣風(fēng)流倜儻,乘鹿車,攜美酒,使人荷鍤相隨,縱酒放達,路死路埋; 還有行吟憔悴的屈原,潔身自好,憂國憂民,最后自沉而死。古人已矣,無論是風(fēng)流的劉伶,還是憔悴的屈原,他們的人格德業(yè)縱然再高尚,到頭來都不過是漁夫樵父們談古論今的話柄。想到這里,人生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放棄,但事實卻又不盡然。假如作者真想遁世逃名,又何必發(fā)這些 “賢愚有幾人,君休問” 的牢騷呢? 既然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又可見作者還是有是非賢愚的人生標(biāo)準(zhǔn)的。
這兩首小令,表面看是勸世自警,消極引退,骨子里卻是郁郁不平,對現(xiàn)實充滿著反感。他曲折迂回地表達了生活在元朝黑暗社會中大批知識分子苦悶、壓抑、扭曲的心境。
上一篇:唐毅夫·[雙調(diào)]殿前歡·大都西山|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張可久·[雙調(diào)]殿前歡·愛山亭上|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