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秋瑾·鷓鴣天·夜夜龍泉壁上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
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鑒賞】 這首詞作于1904年,秋瑾去日本以后。從鴉片戰爭開始,清王朝對外敵步步退讓,對人民的反抗則殘酷鎮壓,頑固推行 “寧贈友邦,毋與家奴”的賣國路線。此時此刻,秋瑾和一些志士仁人,無不深感祖國日益沉淪在內憂外患的水深火熱中。她的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和提倡婦女解放的奔放激情,使她如坐針氈,急思展翅雄飛,報效祖國。但封建的樊籠緊鎖,又使她深覺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這首詞的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抒發了她對國將不國的憂憤后,緊接著用 “閑來” 二字表達了一個新女性對現實禁錮的控訴和對自由的呼喚。既然國內的情形,使她有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之感,只好到海外去尋找知心的朋友。
蒼天不負苦心人。秋瑾1904年的日本之行,的確找到了知音。她和十位留學生相結合成立了以反抗清廷、恢復中華為宗旨的秘密組織,隨后結識了陶成章——使她后來參加革命的引導人。因為陶成章曾致函上海 《光復會》會長蔡元培和在紹興的革命活動家徐錫麟,使秋瑾參加了 《光復會》。次年春又在日本認識了孫中山和黃興,旋即加入了 《同盟會》。從此,她走上了轟轟烈烈的革命道路。
當時的中國,主權被出賣,領土被掠奪。秋瑾意識到: 擺在革命志士面前的神圣任務便是: 毋使金甌殘缺! “總須補” 的 “總”字,透露出作者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她也知道革命不是一帆風順,而是要付出代價的。她為了使理想成為現實,爽爽朗朗地向國人宣誓: “為國犧牲敢惜身”,快人快語,使人感泣!
下闋 “嗟險阻,嘆飄零”,“嗟”之有自,“嘆”之有因。有人提出: 作者既然對生活道路產生了嗟嘆,怎么又還有勇氣來 “關山萬里作雄行”?答案是: 面對險阻、飄零產生嗟嘆,這是人情之常,也是作品中欲揚先抑的寫法,特別是因為: 詩人在嗟嘆之余,卻作出萬里雄行的抉擇,更顯示出她的英雄本色。這種烘云托月之妙,作者信手得之。秋瑾是倡導婦女解放的,她認為婦女遭受社會歧視,不只是婦女本身的不幸,還是革命力量的流失。她在 “嗟”、“嘆”之余,自然把筆鋒轉向與革命息息相關的婦女問題: “英雄人物”這頂桂冠決不是男人的專利品,我秋瑾掛在壁上的寶劍,時刻和主人公發出了殺敵報國的共鳴聲。這里運用擬人手法,取得了詠物抒懷的效果,表現了一位女革命家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詩言志,情貴真,而其志其情又貴在能催人奮進,詩的語言不是口號,貴在形象: 詩不是散文,語言貴在凝練。秋瑾的這首 《鷓鴣天》,可算是二者兼而有之。這首詞同她的其他作品一樣,是她一生革命情操的反映,也是我國愛國詩詞中的瑰寶。
文章作者:胡出類
上一篇:愛國詩詞《李貫慈·哭遼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黃遵憲·夜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