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這是蘇曼殊1909年上半年居日本時所作《本事詩十章》中的第九首。是一首身處異地感懷身世和無限眷念祖國的詩篇。據柳無忌《蘇曼殊及其友人》中說:“曼殊的《本事詩十章》,全為百助而作。”故此詩又題為《有贈》和《春雨》。
“春雨樓頭尺八簫”。尺八簫。日本的一種簫名,春雨綿綿,百助吹簫,倚身樓頭,傾聽簫聲悠揚。詩一開頭就狀聲寫形,點明這是櫻花盛開的春天。簫聲如泣如訴,引起詩人的聯想和懷念祖國的情思。“何時歸看浙江潮?”浙江潮,即錢壙江潮。何時才能回到祖國的懷抱傾聽錢塘江的陣陣潮水聲?詩人寄情于潮水,以“何時歸看”設問,既道歸期的渺茫,更映襯出詩人急切歸看的心情。這樣,前兩句詩借景抒情,在雨聲、簫聲和潮水聲的交織中構成了一個以音響為主的時空意象,引發起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三、四句承第二句而來,詩人欲歸祖國傾聽日夜呼嘯的浪濤聲,但眼前的現實是自己已出家為僧,身世飄零,“芒鞋破缽無人識”,他腳穿草鞋,手捧破缽,沿門募化,又有何人相識?句中以芒鞋破缽喻其淪落為僧的苦痛,以“無人識”三字寫其孤寂寥落以及不為世所用的無奈心情。一個流浪四方的和尚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他腳踏異國櫻花,徘徊于櫻花灑落的橋邊。日本的櫻花雖美,哪有心思觀賞!神思恍惚中,不知走過了幾道飄落櫻花的小橋。句中“踏過”二字,用詞極巧,無心于異國他鄉的美景,從對面進一步表現出對祖國的深情與懷念。
此詩藝術上的最大特點,是作者采用情景交融以及設問等手法,構成鮮明的藝術形象。一、三句繪景狀形,手法白描,重在寫實;二、四句以“歸看”和“踏過”抒情,寄情于景,注意用虛。全詩以景寓情,虛實互用,短短的四句,包舉了曼殊自身的遭遇和強烈的念國之情,欲露還藏,耐人尋味。
上一篇:蘇曼殊《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 (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庚信《重別周尚書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