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顧炎武
秋山復秋山, 秋雨連山殷。
昨日戰江口, 今日戰山邊。
已聞右甄潰, 復見左拒殘。
旌旗埋地中, 梯沖舞城端。
一朝長平敗, 伏尸遍岡巒。
北去三百舸, 舸舸好紅顏。
吳口擁橐駝, 鳴笳入燕關。
昔時鄢郢人, 猶在城南間。
秋山復秋水, 秋花紅未已。
烈風吹山岡, 磷火來城市。
天狗下巫門, 白虹屬軍壘。
可憐壯哉縣, 一旦生荊杞。
歸元賢大夫, 斷脰良家子。
楚人固焚麇, 庶幾歆舊祀。
勾踐棲山中, 國人能致死。
嘆息思古人, 存亡自今始。
〔右甄〕右翼。長陣叫做甄。〔左拒〕左翼。方陣叫做拒。〔吳口〕吳地的人。〔鄢(yan)郢(ying)〕楚國都城。〔天狗〕隕星的一種。〔巫門〕蘇州城門名。〔歸元〕斷頭。〔斷脰(dou)〕斷頸。〔麇(jun)〕春秋時楚地名。〔歆〕享受祭祀。
順治元年(1644),清兵入關建立王朝,即向南方大舉進攻。南京的南明王朝,腐敗不堪,忙于內訌,不能組織軍隊統一抵抗。只有各地人民和少數將領堅守孤城,誓死抗戰。在這些戰斗中,清兵暴露出野蠻兇殘的本性,殺戮洗劫被占領的城市。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典型事例。顧炎武親身參與抗清運動,寫了一些反映歷史真實的詩篇,如他的《京口即事》、《精衛》和本篇《秋山》。本詩作于順治二年(1645),是年五月,清兵陷南京,七月,蘇州、昆山等地相繼淪陷。江陰、嘉定、松江等地人民奮起反抗,遭到清兵極其殘酷的屠殺與掠奪。詩篇反映當時清兵進展迅速、屠殺慘絕和江南人民斗爭的壯烈。
《秋山》詩共兩首。第一首,開頭兩句:“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天殷。”寫嘉定人民在抗清時不利的自然氣候。順治二年,“七月三日大雨,城隅崩,架巨木支之,明日雨益甚,城大崩。”(見舊注引《明史·侯峒曾傳》)在這不利的自然條件下,抵抗乘勝前進的清兵是很困難的。“昨日戰江口,今日戰山邊。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旌旗埋地中,梯沖舞城端。”這六句是寫當時戰況。“昨日”、“今日”,時間很短;“江口”是長江口,“山邊”,舊注說是金山邊,兩處相距二三百里,時間短,距離長,極言清兵進軍之神速。“右甄潰”,“左拒殘”,是說義軍的左右翼已潰不成軍了。勝利的希望是沒有了,但抗敵的決心決不改變。這時清兵的云梯、沖車已沖上了城頭。把我們的旌旗埋入地下,同敵人以死相拼,叫他們什么也得不到。“一朝長平敗,伏尸遍岡巒”。這是借用歷史典故作比喻。秦昭襄王十七年,秦將白起大敗趙兵于長平,坑趙卒四十萬人,此極言嘉定被屠死人之多。“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吳口擁橐駝,鳴笳入燕關。”根據《嘉定屠城紀略》記載:“七月初六日,李成棟拘集民船,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豕等物,三百余艘往婁東(今江蘇太倉)”。清兵虜掠去的人和物,用三百條大船運往北方,船船都裝有年輕美貌的女子。被掠的江南人跟隨著駱駝隊走,在一路胡笳聲中走出山海關,到滿族人的老家去做奴隸。最后兩句:“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這里又借用《戰國策》中的一個典故,“雍門司馬謂齊王曰:‘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集于城南下者以數百。’”楚人不愿降秦者很多。詩句的意思是,江南土地雖被清兵占領,可是不愿降清的漢人還很多,人心是不易征服的。
第二首詩,開頭兩句:“秋山復秋水,秋花紅未已。”兩詩開頭有“連山殷”、“紅未已”,這些紅顏色,都是暗示出這一場大血戰,“伏尸遍岡巒”。接下去八句,是寫戰后江南的一遍慘象。“烈風吹山岡,磷火來城市。天狗下巫門,白虹屬軍壘。可憐壯哉縣,一旦生荊杞。歸元賢大夫,斷脰良家子。”戰死的人腐爛了,白骨遍地,傍晚發出淡綠色磷光在閃爍,昔日的城市,如今是鬼火出沒。這是天狗災星降落在蘇州。荊軻刺秦王時白虹貫日,如今又再現了,顯示出這一帶大戰的降臨。昔日富庶繁華的地方,在這場兵亂以后,荊杞叢生,幾成廢墟。在抗清中丟頭斷頸的都是些賢大夫、好官吏、良家子弟。下面四句,用歷史的事跡來贊頌江南人民抗清的決心。“楚人固焚麇,庶幾歆舊祀。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這是用春秋時兩個歷史故事,說明江南人民復仇的決心。《左傳》定公五年,吳國侵楚,軍隊駐在楚地麇,楚將子期打算用火攻吳軍。楚將子西說:我們的父兄被打死還沒有掩埋,現在使用火攻欠妥。子期說:我們的國都亡了,死的人如果能死后有知,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規模的祭祀,難道還怕火攻吳軍,于是火攻吳軍而大敗之。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棲于會稽山,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靠越國人民的力量滅吳報仇,人民是能為國出死力的。最后兩句是結束全詩,“嘆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人民反清的義氣旺盛,恢復故國的工作,就要從現在做起。
顧炎武《秋山》詩,表現了他的愛國思想和堅持民族氣節的崇高品格,熱情歌頌了廣大人民反抗清朝統治的英勇斗爭,充滿著樂觀的英雄氣概。
上一篇:《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游》賞析
下一篇:《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元·虞集》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