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度大庾嶺》原文與賞析
宋之問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大庾嶺,五嶺之一,在今江西省大庾縣之南、廣東省南雄縣之北。在武則天和唐中宗兩朝,宋之問頗得寵幸,睿宗執政后,卻成了謫罪之人,發配嶺南,在人生道路上從高峰跌入深谷,因此胸中充滿了憂傷和痛苦。當他到達大庾嶺時,眼望那蒼茫山色,想到一嶺之隔,咫尺天涯,頓時,他那遷謫失意的痛苦、懷土思鄉的憂傷一起涌上心頭,他寫了好幾首詩,這是其中一首。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國,本指京城長安,在這里指中原。這兩句是互文,上句的“國”和下句的“家”都是指家鄉。這里的家鄉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對一個即將被貶到嶺南去的人來說,嶺北似乎就是中原,就是他的家鄉。度過了大庾嶺,就離開了嶺北,離開了家鄉。在這嶺北與嶺南的分界路上,詩人停下車,看看嶺北,遙望家鄉,想想前途是更荒遠的地方。這兩句突出了詩人被貶的遙遠和路途中的辛酸。詩人那種不忍離開家鄉、不忍離開嶺北的痛苦神情描繪得躍然紙上。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詩人向南走,魂隨著南飛的雁飄蕩,但是,心仍然在北方。大庾嶺多梅,又稱梅嶺。據說由于南北氣候寒暖迥異,嶺上梅花,南枝已落而北枝猶開(見《白氏六帖·梅部》)。宋之問度大庾嶺,時當十月。他的《題大庾嶺北驛》詩云: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陽月就是十月。雁南飛至大庾嶺而止,春天再北回,而詩人呢?不但不能停留,還要翻山越嶺,到那荒遠的瘴癘之鄉! 南方梅開較早,十月正是嶺上梅開的季節,他因家在北方,看到梅花北枝,更加思念家鄉,因此面對北枝花而流盡了眼淚,哀傷之情達到一個高潮。這聯情和景和諧一致,對仗工整,表現出詩人魂飛、淚流非同一般,突出了他沉重的心理壓力和精神的痛苦程度。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霽,雨后轉晴。山上下了一陣雨后停止了,天空變得開朗遼闊。太陽又出來了,江上的云彩染上陽光,變成絢麗的彩霞。景物變得明麗,境界變得開闊。這些變化突出了詩人心情轉向開朗、對未來寄寓一些憧憬。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進一步表達自己盼望北歸的心愿。《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奉不得長,又以適(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賈誼被貶到南方,滿腹牢騷悲憤。宋之問被貶到南方,雖然感到非常痛苦,但是還不敢怨恨。由此可見他自有內心的難言之痛。這兩句抒情手法深曲,運用“但令”與“不敢”,表現出詩人希望北歸的心情,并且把一肚苦水咽在肚里不敢有絲毫表露。
這首詩是初唐五律的名作,感情濃厚深沉。以景襯情,情景交融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頷聯渲染出孤單寂寞的氣氛,突出了悲哀苦悶的心理狀態。頸聯創造出一個雨后初晴的明朗境界,喻示著詩人對未來的美好希望。這首五律對仗運用得很成功。頷聯和頸聯對仗都非常工整,節奏感強,表現出一種自然而又流動的整齊美。
上一篇:《李白·巴陵贈賈舍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薛逢·開元后樂薛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