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古者國不易君,家不易大夫,故其治因民宜俗,立綱陳紀。百姓與己相安,然后從容漸漬,日新月盛,而治功成。故曰“必世后仁”①,曰“久道成化”②。譬之天地,不悠久便成物不得。自封建變而為郡縣,官無久暖之席,民無盡識之官,施設未竟而讒毀隨之,建官未久而黜陟隨之。方胹熊蹯而奪之薪③,方繅繭絲而截其緒④。一番人至,一度更張,各有性情,各有識見。百姓聞其政令,半不及理會;聽其教化,尚未及信從,而新者卒至,舊政廢閣。何所信從?何所遵守?況加以監司之掣肘,制一幘而不問首之大小⑤,都使之冠;制一衣而不問時之冬夏,必使之服。不審民情便否,先以簿書督責,即高才疾足之士,俄頃措置之功,亦不過目前小康,一事小補。而上以此為殿最⑥,下以此為歡虞⑦。嗚呼!傷心矣。先正有言:人不里居,田不井授,雖欲言治,皆茍而已。愚謂建官亦然,政因地而定之,官擇人而守之,政善不得更張,民安不得易法。其多事擾民,任情變法,與惰政慢法者斥逐之⑧,更其人不易其治,則郡縣賢于封建遠矣。
【譯文】在古代,國家不更換君主,諸侯不更換大夫,因此他們能因民宜俗,立綱陳紀。百姓與己相安無事,國家漸漸得到治理,日新月盛,大功告成。所以說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又說時間長了人民才能受到教化。就好像天地一樣,不悠久便不能化成萬物。自從封建制變為郡縣制以后,官無久暖之席,民無盡識之官,官吏到任以后,政令還未推行完畢,讒言誹謗隨之而到,為官時間不長,就遭到罷黜。這就如同正在烹煮熊掌,突然撤掉了柴火;正在繅絲,突然把絲剪斷一樣。來了一批人,改換一種章法,來的人各有性情,各有識見。百姓聽到政令,還有一半沒有理解;聽到教導,還沒來得及相信,又換成了新的官吏,原來的政令即刻廢止。百姓到底該聽從誰的?該遵守什么呢?何況官吏還有監察人員的掣肘,就如同制帽子不問腦袋大小,都要戴同一型號;制衣服不管冬夏,必須穿著同種服式一樣。不管對于民情是否便利,都先用官署的文書去催促督辦,這種做法,即使是才能很高、辦事迅速的人,頃刻之間推行的辦法,其功效也不過對目前稍有用處,對某件事小有補益而已。但是居上位的人卻以此作為考察政績的標準,居下位的人也以此為快樂。唉!真讓人傷心啊!前代的賢人曾經說過:人民不比戶相連按里居住,田地不按照井田的辦法分配,即使想使國家得到治理,也只能得過且過而已。我認為設立官吏也是如此,政令要因地而制定,官吏要選擇人來擔任,政令執行起來能見實效就不必再改變,人民能安居樂業就不必再變法。對那些多事擾民,任意改變法令的官吏,以及懶于政事、怠忽法令的官吏,都要罷免。更換官吏不改變法令,這樣,郡縣制就比封建制優越多了。
注釋
【注釋】①必世后仁:《論語·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朱熹注:“三十年為一世。仁,謂教化浹也。”浹,遍。 ②久道成化:《周易·恒卦·彖辭》:“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③胹(ér)熊蹯(fán):胹,煮。蹯,獸足。熊蹯,熊掌。 ④緒:開頭。 ⑤幘(zé):古代的一種頭巾。 ⑥殿最:古代考核政績時,以上等為最,以下等為殿。 ⑦歡虞:歡樂。 ⑧慢法:輕忽法令。
上一篇:太和之氣雖貫徹于四時,然炎徼以南常熱,朔方以北常寒,姑無論。只以中土言之,純然暄燠而無一毫寒涼之氣者,惟是五月半后、八月半前九十日耳。中間亦有夜用夾綿時。至七月而暑已處,八月而白露零,九月寒露霜降,亥子丑寅其寒無俟言矣。二三月后猶未脫綿,谷雨以后始得斷霜。四月已夏,猶謂清和,大都嚴肅之氣歲常十八。而草木二月萌芽,十月猶有生意,乃生育長養不專在于暄燠,而嚴肅之中,正所以操縱沖和之機者也。圣人之為政也
下一篇:而今當民窮財盡之時,動稱礦稅之害。以為事干君父,諫之不行,總付無可奈何。吾且就吾輩安民節用以自便者言之。飲食入腹,三分銀用之不盡,而食前方丈,總屬暴殄,要他何用?仆隸二人,無三十里不肉食者,下程飯卓,要他何用?轎扛人夫,吏書馬匹,寬然有余,而鼓吹旌旗,要他何用?下莞上簟,公座圍裙,盡章物采矣,而滿房鋪氈,要他何用?上司新到,須要參謁,而節壽之日,各州縣幣帛下程,充庭盈門,要他何用?前呼后擁,不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