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吾輩終日念頭離不了四個字,曰“得失毀譽”。其為善也,先動個得與譽底念頭;其不敢為惡也,先動個失與毀底念頭。總是欲心偽心,與圣人天地懸隔。圣人發出善念,如饑者之必食,渴者之必飲。其必不為不善,如烈火之不入,深淵之不投,任其自然而已。賢人念頭只認個可否,理所當為,則自強不息;所不可為,則堅忍不行。然則得失毀譽之念可盡去乎?曰:胡可去也①。天地間惟中人最多,此四字者,圣賢藉以訓世,君子藉以檢身。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②,以得失訓世也。曰“疾沒世而名不稱”③,曰“年四十而見惡”④,以毀譽訓世也。此圣人待衰世之心也。彼中人者,不畏此以檢身,將何所不至哉!故堯舜能去此四字,無為而善,忘得失毀譽之心也。桀紂能去此四字,敢于為惡,不得失毀譽之恤也⑤。
【譯文】我們這些人,終日的念頭都離不開這四個字,就是“得失毀譽”。在做善事的時候,先動了個想得到什么和希望別人稱贊的念頭;不敢做壞事,先動了個會不會失去什么和怕別人斥責的念頭,這些念頭都是欲心、偽心,與圣人相比,有天壤之別。圣人發出的善念,好像饑者必然要吃飯,渴者必然要飲水一樣。他們決不會做不善的事,就如同不會走入火堆,不會投身深淵一樣,都是自自然然的事情。賢人的念頭只是想這事可以做還是不可以做,理所當做的,則自強不息;理所不當為的,則堅決不干。然而“得失毀譽”的念頭可以完全去掉嗎?回答說:怎么可以去掉呢!天地間只有平常人最多,這四個字,圣賢要憑借它來教誨世人,君子要憑借它來約束自身。《尚書》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以得失來教誨世人的。《論語》說“疾沒世而名不稱”,又說“年四十而見惡”,這是說君子引為憾事的是到死而名聲不被別人稱頌。又說到了四十歲還被別人厭惡,這一生也就完了。這些是以毀譽來教誨世人的。這是圣人對待衰微時代人心的辦法。那些平常人,如果連這些也不畏懼,不能約束自身的話,將會什么事情做不出來呢!堯舜所以能去掉這四個字,是因為他們做善事不為得到什么,是忘記了得失毀譽之心;桀紂也能去掉這四個字,敢于為惡,是已經不再顧及得失毀譽了。
注釋
【注釋】①胡:怎么。 ②“作善”二句:語出《尚書·伊訓》。 ③疾沒世而名不稱:語出《論語·衛靈公》。疾,鄭注:“病也。” ④“年四十”句:語出《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其終也已。” ⑤不得失毀譽之恤:恤,憂,憂慮。意謂不以得失毀譽為憂慮。
上一篇:方嚴是處人大病痛,圣賢處世離一溫厚不得,故曰:“泛愛眾”,曰“和而不同”,曰“和而不流”,曰“群而不黨”,曰“周而不比”,曰“愛人”,曰“慈祥”,曰“豈弟”,曰“樂只”,曰“親民”,曰“容眾”,曰“萬物一體”,曰“天下一家,中國一人”。只恁踽踽涼涼,冷落難親,便是世上一個礙物,即使持正守方,獨立不茍,亦非用世之才,只是一節狷介之士耳。
下一篇:公人易,公己難;公己易,公己于人難。公己于人易,忘人己之界而不知我之為誰難。公人處人,能公者也。公己處己,亦公者也。至于公己于人,則不以我為嫌,時當貴我富我,泰然處之,而不嫌于尊己;事當逸我利我,公然行之,而不嫌于厲民。非富貴我、逸利我也。我者,天下之我也。天下之名分紀綱于我乎寄,則我者名分紀綱之具也,何嫌之有?此之謂公己于人。雖然,猶未能忘其道未化也。圣人處富貴逸利之地而忘其身,為天下勞苦卑困而